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靖明> 第459节

第459节

  “还没有……”
  两地现在隔得并不算远,朱麒脸色铁青:“必定还派了不少人,沿途劫杀信使!必须做出决断了,无论如何,不能让迁徙的套虏骚扰我们往西赶的路。传令后面的步卒,加速行军。分两千骑,前行沿着黄河北岸探路。其余人,跟本将军往北去,让他们慢下来!”
  此时此刻,如果能快速传递消息该有多好?
  朱麒并不知道唐顺之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也不知道严春生在哪里,更不知道大同方向的将卒进展如何。
  但他们都主要是步卒,速度快不起来。过于深入,粮草的问题也很大。
  必须冒险阻碍这数个小部族到达预定位置。数万套虏,又有兵,又有物资,还有民力,恐怕会在鞑子预定北渡的北岸建立足够牢固的防线。一旦套虏主力顺利北渡,那就实力大增,无法轻松实现半渡击溃的目标了。
  三天的功夫,朱麒这支先锋骑兵,就要被迫以两千骑对上数万迁徙中的套虏部族。对方的战兵,都至少是五千余。
  他做出如此决定,浑不知清晨消失的虏骑回到大部队中换了马之后,又分出了四千人从西面绕着圈。既探明前路,又转而穿插至朱麒分散开的两队骑兵之间。
  这一番双方都很谨慎的行军之后,已经又到了第五日的上午。
  朱麒看见了对面迁徙中的套虏,从数里之外,望远镜里的套虏车队确实一眼望不到头。而重新捆扎好勒勒车的套虏现在虽然稍显慌乱,但也有许多骑兵在车队南翼快速集结起来。
  “不对!侯爷,很多人手里没有拿弓!”
  “没拿又怎么样!”朱麒也看到了,他把望远镜递给卫兵收好,抽出了刀来,“中计了!现在,不能退,用他们的法子,我们去剁他们的尾巴,看他们救不救吧!派几队人,去东面探探大同方向的情形!如果他们已经占了凉城,让他们不必派那么多兵守,鞑子已经全在这里了!”
  果不其然,对面护卫部族的骑兵,不管手里有没有弓,在见到南面山包上出现大明骑兵之后,早就准备好了一起乌泱泱地冲过来。
  他们弓少,但是人多。
  而且已经勉强算是身经百战的朱麒见到这情形,自然知道身后也可能冒出套虏来。
  这不正是蒙古人的拿手好戏吗?
  如果往西南去和自己其他的骑兵汇合,会被包夹。现在只有直攻这个庞大的迁徙中的部族,才能引得分兵穿插的套虏只能舍弃继续往西赶的大明骑兵。
  这可是他们一路护送着迁徙的部族,他们的家人都在这!
  “冲啊!”
  朱麒无需再犹豫了,即便面前是人数十倍的套虏,他也只能选择在此周旋。
  谁让他前几天没有当机立断,尝试正面击溃这支套虏骑兵呢?
  如果胜了,将有一个足足杀溃数万套虏的战果,套虏从东北方向接应北渡的图谋自然也会落空。
  是他将自己陷入这种境地。
  眼下他不能逃。若是逃了,大同方向出偏头关的剩余两千骑和八千步卒都会很危险。
  原先俺答最核心的这一带,鄂尔多斯部与明军激战起来。
  纵然称不上完全的全民皆兵,游牧部族下至半大孩子、上至能动的老人,现在都能够参与防御、反击。
  朱麒带头穿插向整支迁徙部族的尾巴,而尝试截断他们的,还有留在这里、与他们人数相当的骑兵。
  就在明军离开之前所在的山头不久,那里号角声响起,更有两倍于他们的骑兵出现,尾随追击。
  规模三万余的数族联合,举族供出的共六千精骑,他们都知道如果将这支明军骑兵留在了这里,前路才真正安全。
  在朱麒刚刚决定分兵的时候,这里发生的一切,唐顺之不知道,他刚刚到达磴口。
  可是他也非常震撼,因为磴口这里出现的套虏数量超乎唐顺之的判断。
  难道鄂尔多斯万户在这些年里,人丁已经多到这种程度了吗?
  亲率的八千将卒,要带着辎重、火炮。行军至此,已是十一月十九。
  磴口周围的套虏守军,从望远镜中窥探来看,已经肯定是超过四万的。纵然其中大部分是民夫,可战精兵也必定是万五的规模。
  衮必里克身边才是主力啊!整个鄂尔多斯万户,总兵力应该也只是五六万之数。要知道,蒙古左右翼各部的总兵力加在一起,应该也只是三四十万。所有草原部族的总人口加在一起,约摸只有两三百万。
  鄂尔多斯万户占据河套多年,能有五六万兵力,已经是相当强悍的一支力量。俺答麾下,大约只有一半之数,只是俺答本人更强。
  现在,磴口这里就出现了这么多套虏,弓马皆备的骑兵竟多达万五,难道整个黄河北面的套虏都出现在这了?
  不可能,东面不守,他从哪里渡河都会被挨打!
  唐顺之很快就想清楚了一些东西,毫不犹豫地发出第一个命令。
  “传令甘肃镇,出兵一万,拿回青海!衮必里克必定把青海部族全都从吐鲁番那边调回来了!”
  只有这一种可能。
  草原形势大变,非要分兵继续占据着青海做什么?合兵一处,随后举旗以大义征讨战后的俺答坐收渔利,才是上策。
  而后是一道道命令。
  “设法去找到张抚台,让他们往磴口来,穿到磴口东面!”
  “传令延绥镇,不必过于谨慎。套虏北渡之心甚坚,西面防范如此之严,必定是要早些渡河汇集兵力,一定要尽量咬住他们!”
  “击鼓,进攻!”
  兵贵神速,尽管敌众我寡,但唐顺之知道必须尽快冲破磴口防线。
  怪不得虽然选在冬日北渡却依旧要造那么多皮筏,套虏骑兵恐怕要从河口那边越冰过河,掏朱麒大军的后路。而他们的老弱妇孺,则在东线、西线的防守牵制下从容渡河。
  占据了河套这么久,他们也早就知道这一段黄河的脾气。
  随着唐顺之一声令下,冬日里的河套西北角响起了炮火。
  磴口没有城墙,明军也没有寨堡可以倚仗。
  这里,就是纯粹的野战。
  唐顺之挺着长枪站立在炮兵阵地前方的鸳鸯阵里,静静看着奔袭过来的套虏骑兵。
  炮火、箭矢过后,仍有黑压压的马匹在迫近,对面已经响起了箭矢离弦的响声,聚齐起来宛如蜂群齐鸣。
  “盾!”
  “铳!”
  “断马刀!”
  很快,这里就陷入第一轮的死战。
  黄河边的这片土地上,鲜血本该在冬日里迅速冻上。
  但是如此多的人马、如此多的炮火,马蹄踏碎了积雪,死伤将士和马匹流出的鲜血还是渐渐汇聚,从低洼的地方流入黄河。
  这里的黄河还没有开始结冰,浑浊的黄河毫不受这些血迹的影响,依旧坚定地往北流淌。
  而更北面,严春生仿佛满拳砸在了空气上。
  “他妈的,鞑子呢?”
  搜寻了数日,竟然没有碰到一个部族。
  黄河北面河套的鞑子都去哪里过冬了?
  “将军,这实在非同寻常!”朵颜部的打哈信誓旦旦,“这样的位置,实在是过冬最好的地方。好些个这样的位置都没找到人,他们肯定是迁走了!”
  接到新命令从阴山的隘口进入河套之后,这么多天,严春生一无所获。
  现在听打哈这么说,他必须要思考了。
  “能往哪迁?难道不要河套了?衮必里克不是还在黄河南面吗?学俺答,往东面去,准备举族去汗庭争锋?”
  打哈表示很有可能:往西面去,没前途。那里还有瓦剌残部,水草没有东面和北面肥美。自古以来,草原部族最核心的地方,都不在更加往西的地方。
  “……可是唐督台是让我去和张抚台汇合。”严春生有点犹豫。
  “将军,唐督台只怕也没料到衮必里克连河套都不要了。看这情形,张抚台无需将军前去援助,唐督台自己就能与他顺利汇合。”打哈眼睛很亮,“往东去,以将军麾下的实力,追击最为迅速。”
  如果衮必里克连河套都不要了,这么肥美的阴山之南,将来可以让朵颜三部分一些族人迁来放牧吧?
  严春生咬了咬牙:“不找到鞑子部族,我们既然动了,也没法找到粮食。两边都要防着,老闵,你带两百人,和朵颜部去找张抚台。剩下的人,跟我去东面探探!”
  深入腹地却如入无人之境,这是严春生没想到的。
  离开了更容易在冬日里捕猎的阴山,在这一望无垠的平坦河套,却必须要想法子以战养战了。
  连一个扎营过冬的小部族都没找到,严春生麾下已经越来越饥渴。
  现在,他和打哈的判断是衮必里克连河套也不想要了。
  他的特战营虽然也有人往外分散侦查,但磴口毕竟在两百余里外,不用侦查到那么远。
  所以他也不知道,唐顺之发起的进攻已经进入到第二天,朱麒已经率兵往北阻截,套虏正在抄朱麒后路。
  特战营的总规模也不大,总不能分出近半的人都散开侦查。
  不过好在他们个个艺高人胆大,急行军也不在话下。
  和朵颜部的分支汇合开始“西迁”之后,他们就不再缺马。一路到阴山北麓,沿途更是灭了几个小部族,缴获更多。
  当严春生只带着六百人花了不到半天时间往东摸出百余里之后,终于在一个地方见到了一望无垠的营帐。
  “……他妈的,这里有多少人?”
  严春生掂量了一下,即便自己这六百人把箭矢、弹丸都用光,也不可能灭掉这里的哪怕一两成人。
  “老大,难道套虏都在这了?”
  整个河套地区,鄂尔多斯万户分散于黄河南北的总人口,大约应该是在三十万左右。
  而眼下,他们远远窥探到的这片巨大营帐,恐怕居住着七八万。
  严春生觉得自己能换掉一两万人,那是因为他发现这里大多是老弱妇孺,真正保护他们的兵卒,恐怕不到五千。
  “这不是套虏的全部,但应该是黄河北面的大部分了。他妈的,南面的套虏应该是准备从这里渡河。套虏还没走,他们敢这样集中,也没打算在这里久留。东面、西面肯定有人守着!”
  严春生再次做出判断:“咱们已经往东走了这么远,要尽快继续往东打。如果他们要往东面逃,那里才好堵住。西面有靖边伯,咱们不用管!”
  在京城训练特战营的岁月里,严春生很了解京城重臣对唐顺之能耐的判断。
  而现在他已经来到了这里,获得了重要的情报。
  套虏几乎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到了一起,那就没打算继续在河套死守。这么庞大的力量,不论往哪一个方向突围,都不能仅靠一方面的力量就能轻易挡住。
  必须要有更好的办法,最好的决战地点,就是在这里,在这黄河边。
  “走!全是老弱妇孺,只有几千精兵,好办!他们没料到我们能从北面来,分兵守的肯定只是东西两面。只是我们人太少了,至少要帮着大同和太原的兵把东面扫干净了,引他们过来占住这里!要快!”
  严春生区区六百人,窥伺到了这个情报,就迅速发挥特战营的优势,继续急速往东面走。
  这次,没有节省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