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汉道天下> 第1330章

第1330章

  朕对杨公及诸贤有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找到妥善的办法。
  刘协如是说。
  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莫大的责任。
  杨彪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接连几天都没睡好觉。最后还是袁夫人心疼他,提了一个建议。
  选举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理当慎重,不仅司徒府当全力以赴,各郡太守也应该参与进来,各抒己见。借着皇嫡子出生的机会,召集一次大会吧。
  杨彪觉得有理,上书天子,要求行文郡县,要求地方官员发表意见,有意赴朝的也可以借着上计的机会,一起来宛城参加讨论。
  刘协答应了。
  从最初在河东推行新政开始,到如今天大面积铺开,一转眼已经过去八年,到了各郡述职,对这些年的新政做个阶段性总结的时候了。
  公文发出之后,杨彪又传门给杨修、祢衡写信,让他们尽量赶到南阳来,有些话不能落在纸上,面谈更容易把事情谈透。
  司徒府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刘协却相对轻松得多。
  除了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接见官员,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讲武堂新生的数学课上。
  天子亲授的数学课已经成了南阳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丝毫不逊色于正在讨论的选举制度改革。不仅是普通百姓作为谈资,对算学感兴趣的学者们也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想尽一切办法,收集相关的信息。
  得不到天子面授,他们就和得到面授的讲武堂新生套近乎,抄写他们的笔记。
  讲义还没有印刷,他们想抄也抄不到。
  一开始,大部分人还能理解,甚至觉得这些问题太简单,没什么意思,不讲也能明白。到后来,随着问题的深入,自己看就看不懂了,要听讲武堂新生讲解。再后来,由于讲武堂新生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同,出现了差异,有人听得懂,有人听不懂,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争论渐渐白热化。
  也不知道是谁,说张衡祠有天子赞赏的宣夜说,里面可能蕴藏着天子算学的精髓,无数人赶到张衡祠观赏膜拜,或者干脆拓一幅图回家研究。
  张衡祠门庭若市,成了南阳的热门景点,就算是对算学不感兴趣的人也愿意去逛一逛,更有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带着子女去张衡祠瞻仰前贤,沾沾才气。
  蔡琰、甄宓等人来到张衡祠时,看到的就是这番景象,以至于蔡琰心生退意。
  人太多了。
  “等一等嘛。”甄宓却有些兴奋,拉着蔡琰在车里坐着,看着外面的人群来来往往。“你说那些孩子中,将来会不会出现几个张平子一样的大才?”
  蔡琰倚着窗,托着腮,沉吟了片刻。“君子德风,这不正是天子心之所念么。”
  “如此说来,三十年后,必将是太平盛世。”
  “何以见得?”蔡琰转头看着甄宓,有些抬杠的意思。
  “算出来的。”甄宓笑道。
  “这也能算?”
  “当然。”甄宓掰着手指,开始计算。“治世、乱世,最重要的矛盾就是人口与土地。文景、昭宣,以及本朝的明章盛世,都是大战之后人口剧减,而土地有余,兼并尚未影响到百姓生存。以现在的户口计算,三十年后,大致可以恢复到土地能够承载的极限。如果考虑到农学进展,粮食产量提高,户口或许可以更多……”
  甄宓的经学水平不如蔡琰,但是出身商贾,又一直管理印坊等具体事务,算账是一把好手。几个数据摆出来,虽说只是粗略估算,却也有理有据,足以支持她的观点。
  蔡琰听了,大为感慨。
  难怪天子重数学。有数据支撑的观点不仅易懂,也更有说服力。
  如果孔子、孟子也能如此,也不至于周游列国而一事无成了。
  空口说白话,终究不如数据来得实在。
  假如他们也能列出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自己可以在一定时候内富国强兵,有哪个诸侯会拒绝他们呢?
  “你这么能算,不如算一算天子什么时候会西征?”蔡琰调侃道。
  甄宓眨眨眼睛。“令史盼着天子西征么?”
  蔡琰一愣,突然脸红了。“这……不是天子一直计划的么?”
  甄宓嘻嘻一笑,随即举起了手。“不出意外的话,最多十年。”
  “何以见得?”
  “你听我算个账。不出意外的话,不是今年,就是明年,益州会称臣。益州称臣,中原就没有战事了,只剩下交州,由孙策负责即可。朝廷可全力恢复生产,以每年增长一成计,十年后就会增加一倍半。每年增长二成计,就会增加五倍有余……”
  “等等。”蔡琰打断了甄宓。“你是不是算错了,五倍有余?”
  甄宓咧嘴一笑。“令史不敢相信吧?你不妨自己验算一下。”
  蔡琰的确不相信,但她稍微一验算,就意识到甄宓没有错,而是自己没想到。
  一年增加一成,十年后会增加一倍半。
  一年增加二成,十年后不是增加三倍,而是增加五倍多。
  她虽然不知道现在每年朝廷的财赋增加几成,就她所知,冀州的增涨绝不止一成二成。
  十年后,大汉的国力不仅可以恢复,而且有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孝武帝时就可以西征大宛。如今以天子的用兵能力,西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