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汉道天下> 第1159章

第1159章

  有比较才有鉴别,到时候,他们的失败会进一步证明度田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刘协有足够的自信。
  两千年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个规律。
  “施政当宽,治军当专。”刘协调整了一下情绪,再次露出笑容。“大汉疆域广大,风土人情殊异,非三代之方国可比,当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张卿,你说是么?”
  张昭心情正好,也不计较天子的细微差别,点头附和。
  刘协话锋一转。“治军则不然。军议时,固然可以畅所欲言,各呈己见。执行的时候却须上下一心,令行禁止,不能令出多门,否则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取胜。二位以为然否?”
  刘备、孙策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说道:“陛下所言甚是。”
  刘协又看了张昭一眼。“张卿意下如何?”
  张昭沉默了片刻,躬身说道:“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非天子谁能为?”
  刘协嘴角轻挑,满意地点了点头。
  有你这句话,渤海这个试点就值了一半。
  ——
  张昭出帐,就扔下了孙策,直接找到了荀彧。
  天子同意在渤海罢免度田令,并不代表这件事就行了。按照朝廷当前的制度,他要提出试行方案,提交司徒府审批,很可能还要经过朝议这样的流程。
  他与朝中大臣素无往来,人微言轻,能否通过尚未可知。如果能得到荀彧的支持,成功率就大多了。
  两人客套一番后,张昭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来意。
  他想请荀彧与他合作,一起拟定方案,并说服三公九卿。
  荀彧听了,大为惊讶,随即又喜上眉梢。
  冀州平定,辽东的战事交给了荀攸,益州的战事交给了士孙瑞,天子的重心必然会转向朝政,兖豫青徐的度田该如何进行,就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问题。
  他最担心的就是天子挟战胜之威,依冀州例,在中原强行度田。
  他不反对度田,但强行度田很可能会造成流血,甚至发生叛乱,他不能不关注。
  如今天子有意让张昭在渤海试行,无异于打开了一个缺口,也表达了足够的诚意和耐心。
  如果张昭能够成功,不仅可以避免激烈的冲突,还能证明度田不是王道的必经之路,德政一样可以实现王道,对儒门的意义非比寻常。
  荀彧立刻表示,愿意支持张昭完成方案,并说服朝中公卿。
  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荀彧随即又提醒张昭,你应该和虞翻联络一下,征询他的意见。
  虞翻是难得的奇才,深得天子信任。如今主持讲武堂,在公卿在臣中也颇有影响力。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将来朝会时会顺利很多。
  张昭听了,却有些为难。
  他虽然曾与虞翻共侍孙策,相处却不怎么和谐,经常意见相左。这次虞翻去渤海协助孙策军事,两人几乎没怎么交流。对他在渤海推行的度田,虞翻也不怎么赞同。
  想寻求虞翻的帮助,恐怕是缘木求鱼。
  荀彧见状,决定亲自出面,和虞翻谈谈。
  在等待宴会开始前的短暂空档,荀彧和荀攸聊起了这件事。
  荀攸听完,对荀彧说道:“叔父不必找虞翻商量了,他不会支持的。”
  “为何?”
  “因为这是必败之局,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荀攸悄声说道:“叔父真以为周制可以复兴,礼乐可以致王道?”
  荀彧惊讶地看着荀攸。“公达,你竟是这样认为的?你还是儒门子弟吗?”
  荀攸反问道:“叔父说的是哪个儒门?夫子之儒门,孟子之儒门,还是我先祖荀子之儒门?”
  荀彧一时语塞,竟不知从何答起。
  荀攸叹了一口气。“叔父,儒门内斗了几百年,今文、古文,师法、家法,众说纷纭,德政具体是什么都没有定论,想在四年之内实现王道,谈何容易?恕我直言,真要是大量世家迁入渤海,渤海就是具体而微的东京。朱门酒臭,路有饿殍。处士横议,政令不行。所幸明主在朝,不会有再有董卓进京这样的事发生。你们需要担心的,只是海贼而已。”
  第九百四十七章 老奸巨猾
  荀彧既无奈,又不得不承认荀攸说得有些道理。
  真要将一群世家聚在一起,如何才能筹集到足够的钱粮养兵必然是个大问题。
  世家倾向于自己供养部曲,不愿意将兵权交给太守——除非这个太守不管事,坐啸而已。
  张昭会不管事吗?
  不管事,如何推行德政,振兴王道?
  这好像成了一个悖论。
  尽管如此,荀攸的话还是给荀彧提了醒,打消了将一部分汝颍人迁到渤海的想法。
  张昭为人刚直,又担负了证明德教的重任。在这个宏大的目标下,他是有可能走极端的。
  想到这一点,荀彧心里突然一紧。
  天子将这个任务交给张昭,而不是交给他,不会是看中了张昭这一点吧?
  荀彧越想越不安,却不敢多说。
  ——
  长安,司徒府。
  司空周忠缓缓走进了中庭,来到杨彪的面前,未语先笑。“文先,什么事这么着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