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慕林> 第321节

第321节

  三姑娘还未出阁,我们姑娘是不可能带着你去王府的。但等到三姑娘去了京城,我们姑娘在王府里也站稳了脚跟,可以腾出手来做些事了,就会盘算着建一个作坊。最初这作坊可能不会大,但用的必定是自家的人手。我们姑娘会寻个借口向太太把你要过去,只说是看账的,之后就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了。若你能自己立住了,姑娘将来分一个作坊给你管,也不是不可能的。如何?你对自己有信心么?”
  第1168章 抵达
  五月中旬后期,“四皇子”快马赶到了北平城。
  他是带着数名心腹近侍与护卫,轻骑简从先赶过来的,大队仪仗还随行在后,听说这会子还没出山东呢。进城的时候,他也是骑马飞奔而过,有燕王府的卫士在前头引路,也没什么人挑剔他在城中纵马。而且看到他几乎连个正脸都不露,风尘仆仆的,一路没停,就直接进了紫禁城,担心祖母病情的孝顺好孙子形象鲜明无比,还有谁会在鸡蛋里挑骨头呢?人人说起来,都道四皇子真是个极孝顺的好皇子,不枉费太后与皇上都这般宠爱他了。
  没人知道,“四皇子”进了紫禁城,就在慈宁宫内殿与正主儿做了交换。才进城的那位迅速换上了侍卫服,低眉顺眼地退到了边上,随行人员里,主事的新任典膳正卞大人迅速把来的途中遇到的几件比较显眼的事向四皇子本人做了报告,好方便后者日后圆谎。同时,卞大人也交代了他们一行在普陀山遇到的事,比如有当地世家企图送美貌女儿讨好未来的储君,也有人稍稍有节操一些,送的是很难得的千里良驹,还有人半夜里暗中窥视,以及随行人员中有人私底下与外人接触,目的不明,等等等等。
  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随行的内侍当中,有一人在自己随身的行囊中准备了白布衣裳以及能刺激人哭出来的“香囊”。那衣裳可不是寻常白衣那么简单,更象是哭麻戴孝时穿的。这名内侍在御前也算有些地位,虽比不得那几位总管资历深,但也颇受重用,有些个娇气的毛病,不穿外头人做的衣裳,说是很容易出疹子。如果说这名内侍认为自己随同四皇子前往普陀山上香礼佛,还有需要用到白布孝衣的时候,为了身体不出问题就特地事先准备了一套私服……这里头的水可就太深了!
  卞大人目前还不知道四皇子中毒一事,只当太后真个病了,皇帝下旨让四皇子前来侍疾,是给小儿子圆场的,又见四皇子消瘦了不少,但气色还行,就没怀疑对方身体有什么问题,只道:“殿下,那位公公行事古怪,虽说没人禁止宫人出行时,随身行李中不得带孝衣,可这也太过晦气了些。下官已经查问过,他家乡并不在普陀,也没有顺道回去祭拜先人的可能。为防万一,下官让殿下宫里的公公出面,寻了个借口,让那名内侍留在了后头的仪仗里,省得发现了您不在队伍中,平白生出变故来。”
  四皇子心里却有数,知道这名御前内侍就算不是给自己下毒的人,也会是知情者,估计是担心他中毒后,死在普陀山,身边的侍从需要穿孝时,只能从本地采买孝衣,怕自己穿不习惯,才会事先备上一套。四皇子忍不住气得笑了,笑得卞大人莫名其妙:“殿下?”
  四皇子回过神来,看向他,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卞大叔,你做得很好,我就说过,你一定没问题的。这回我的普陀山之行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馅,多亏了你安排得当,可以说是头一份大功!你想要什么赏赐?回头我去求皇祖母,什么都能求来给你!”
  卞大人有些受宠若惊,不过他本质上还是个相当本分的读书人,自不会做恃宠生娇的事,便恭恭敬敬地回答:“下官当不得殿下这般盛赞。下官只是尽自己的职责罢了。不曾出错,都是上天在保佑殿下。下官不敢居功。”
  四皇子见状,对他更加满意了,便直接问他:“你愿不愿意做我的长史?”
  卞大人吓了一跳,随后定了定神,答道:“下官如今仅是八品的典膳正罢了,王府长史却是五品的官职,下官资历还不足以担当这等重责。”
  四皇子却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你是正经二榜进士,给我做典膳正,本就太过委屈了。如今你立了功,升官也是理所当然的。直接升为长史,当然不行,但你可以先给我做审理所的审理副,这是正七品的官职,配得上你进士的出身。横竖我还未正式开府,审理所主理府中推按刑狱之事,你其实没什么事可做的,仍旧跟在我身边就好了。”
  审理副做得一两年,就可以升做正六品的审理正,一步跨过去就是两级了,但由副职升为正职,不过是寻常事罢了。四皇子认为自己一言可决。而等到卞大人成为了正六品的审理正,离长史官也就只差一步了。他有能力,人品也好,四皇子相信父皇会看得到这人的好处,不介意抬举一下小儿子看好的属官的。
  四皇子清楚自己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任储君,到时候王府属官就会变成东宫属官,卞大人的职位自然又会有所不同。但眼下京中局势胶着,太子没有大过错,皇帝想废也没那么容易,天知道这事儿会拖得几年?四皇子决定要先做好自己开府封王的准备,该办的事就得办起来,不能总想着以后立了储就能如何如何。
  他若是不能顺利立储呢?即使只是封个王,日子还不是照样要过?!
  不开府,他一辈子在深宫里做个处处依从皇父之命行事的小皇子,即使再受宠爱,也终究没有自己的力量。危机到来的时候,他如何能保护自己,保护母妃与父皇?
  四皇子心里有成算,对于自己看好的臣子,是会不遗余力提拔笼络的。
  卞大人虽受宠若惊,但面对这样的贵人青睐,想想以后可能会拥有的锦绣前程,也有几分心动了。他虽没有明白地表示什么,但一言一行,无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已经是四皇子的心腹重臣了。
  随后太后与燕王又分别召见了卞大人,后者这才知道了许多自己此前一无所知的机密,背后出了一身冷汗,想想都觉得有些后怕。
  他主动对燕王说:“那名可疑的内侍始终不见殿下毒发,只怕心里已经起了疑心。这会子殿下与下官都不在仪仗队列中,无人弹压,此人也不知会不会寻机外逃。”
  燕王想起了先前在徐州失踪的内侍与皇城侍卫,眯了眯眼:“先命人寻个借口,给仪仗那边传信吧,暂且不要打草惊蛇。若是那内侍逃走,立刻让人将他拿下,秘密押送到北平来。若是他不逃,等他进了北平城,我自有法子对付他。眼下,你且待在四殿下身边,先帮他把这场戏演好了再说,不能让人发现,四殿下从头到尾,都没有去过普陀!”
  第1169章 拜
  四皇子“抵达”北平的消息,给北平城的人们带来了一波新的刺激。
  尤其是四皇子才到达不过两天,紫禁城里就传来了太后娘娘大好的喜讯。
  太后娘娘“养病”也养了好些日子了,身边太医、府医四个围着,又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病、重病,本来就该好了的,不见得与四皇子的到来有什么相干。但如今太后娘娘与燕王府都说,这是因为四皇子侍疾精心,太后娘娘心情大好,病情才会好得快,外人也不好拆贵人们的台,自然要附和着称颂四皇子纯孝,有他照顾,重病的太后很快就好起来了,实乃孝感动天,云云。
  皇家摆明了要借此机会给年少的四皇子造一个好名声,谁还没眼色地去拆穿呢?北平城里又没有太子或三皇子的死忠,犯不上!
  太后娘娘的“病情”才大好,就很快召见了北平的宗室旁支成员们,将皇帝交代的那些册封旨意一一颁布下来了。颁旨的时候,四皇子也跟随在太后身边,亲眼目睹着众宗室对皇帝的感恩戴德,以及太后对这些燕王府支系的远支宗室成员的亲切与怀柔,感觉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太后还亲自到紫禁城中的奉先殿上香祭拜。这里不但供奉着本朝历代皇帝皇后们的灵位,也有历代燕王的,甚至连顺义郡王的亲生母亲,先帝的那位元配正室,也因为先帝的旨意,牌位被迎进了这里的奉先殿,占据了一个不大显眼的位置。
  说起来,太后是先帝在晚年时,赶在立当今圣上为储之前,草草册封的继后,为的是让储君的名分更加名正言顺,不会被人质疑其非嫡非长,前头还有活着的哥哥,后头又有生母位份更高的小皇子,储君在其中并非最出挑的一位。这么一来,太后在元配面前,便是第二任继室了。与夺走元配正宫皇后之位的第一任皇后相比,太后与元配没有过利益冲突,甚至没有见过对方一面,此时当着北平的宗室们,以及顺义郡王独生女儿的面,她老人家一点儿都不介意,就直接在顺义郡王太妃的牌位面前拜了下去,执的是妾礼。
  太后这一礼拜下去,顺义郡王之女仁和县主的眼泪就飚出来了。她身边那些曾经受过顺义郡王母子恩情的宗室皇亲们,也都觉得鼻孔发酸,哪里还有什么怨气可言?仔细想想,害了顺义郡王母子、夫妻的人,早就死了个精光,当今皇上反而是斗倒了这些仇人的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今皇上和他的母亲,压根儿就不是他们这些顺义旧人与宗室旁支的敌人哪!他们本该是自己人才对!这些年他们到底是犯了什么糊涂,非要跟燕王过不去,非要跟皇帝过不去呢?到头来,吃亏的还不是自己么?!
  徐夫人总怨人家夺走了皇位,可她也不想想,昔日顺义郡王虽然是被人陷害,也确实是做了蠢事,才逼得先帝不得不赐死了他。即使当日先帝挡住了压力,没有处死这个长子,顺义郡王也未必会成为储君,他毕竟已经是燕王府的继承人了。到头来,真正登基为帝的还不一样是今上?!
  徐夫人身为顺义郡王的侧室,又有什么底气对着皇帝与太后摆架子呢?她这些年在燕王太妃的庇护下,一点儿委屈都没受,倒是得了不少好处。可大家为她做了那么多,又几时得她一句好话了?如今大家稍稍为自己的爵位着想一下,对太后、皇帝与燕王他们友善一点,她就在那里冷言冷语的,真真叫人寒心!
  也罢,反正顺义郡王有亲骨肉留下,仁和县主与她母亲还是不一样的。皇家要厚待郡王、郡王妃还有郡王太妃,也愿意给县主做娘家靠山,他们只管跟着做就是了,为什么非要去在意郡王某个妾室的想法?没瞧见仁和县主都不站在她亲娘那边么?
  宗室们的态度真正发生了转变,与太后相处得和乐融融的。燕王府这边再安排徐夫人搬入“顺义郡王府”的事,也就没人替徐夫人说话了。徐夫人气愤又委屈,只觉得自己的夫君才应该是燕王府的主人,如今被人霸占了家产不说,她这个未亡人还要被赶出府去,连亲生女儿都不替她说话,这委屈简直大了!
  徐夫人很想要闹一闹,但眼下真没什么人愿意听。太后那边略略跟仁和县主透露了口风,提起顺义郡王无后,香火无以为继,县主毕竟是出嫁女,跟儿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难不成真要眼睁睁看着顺义郡王绝嗣,这郡王爵位只传了一代,就没有下文了么?哪怕是不考虑封地的问题,只求郡王与郡王太妃香火永继,他们也该想一想,要不要给郡王过继一个嗣子了呀!
  宗室们顿时议论成了一团。大家的心都热了。顺义郡王冤情得以昭雪,还有了封爵,这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件大喜事,但认真说起来,其实与他们的干系并不大。但如果皇家真有意要给顺义郡王过继一名嗣子,那么他们这些燕王府旁系的人,自然是身份最近的。他们当中有子嗣繁茂,辈份又合适者,都纷纷动了心。郡王之子,这身份可不低了!比他们许多人新封的爵位都高呢!
  仁和县主仪宾那边则有些不安,又提出了一个新方案:他与县主的子嗣里,挑一个出来随母姓,过继回顺义郡王名下为嗣孙,也是可行的,还是正儿八经的郡王血脉呢,岂不是比从旁支过继嗣子更合适?
  仁和县主十分赞成自家仪宾的建议。可这么一来,宗室们的如意算盘被打破了,双方之间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
  徐夫人这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她的脸色都变了。她如今能倚仗的,只有顺义郡王未亡人这个身份,但如果丈夫有了嗣子,那么旁人要帮衬顺义郡王遗属时,还会想到她么?还会继续以她的女儿仁和县主为重么?不,他们只怕都会盯着那名嗣子去了……
  她得想办法阻止这件事,搬家不搬家的,已经不重要了……
  太后端坐在上,与身旁的小孙子四皇子相视而笑。他们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表达任何看法,只需要等待众人商议出结果就行……
  第1170章 决裂
  顺义郡王嗣子的事,显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决定下来的。
  太后非常和气地制止了仁和县主夫妇与其他宗室旁支们的争吵,对他们道:“此事关系重大,你们回头好好商量吧。不管最终你们决定怎么做,哀家都不会有异议的。皇家子嗣不多,就不掺和旁支的香火了。你们只管放心去讨论,有话好好说,别伤了彼此的和气。”
  其实也不是没有人担心过皇家会再过继皇子给顺义郡王为嗣的。严格说起来,顺义郡王乃是当今皇帝同父异母的亲兄长,血脉极近,论名分不见得比燕王府疏远呢。皇室早就过继了一位皇弟来做燕王,如今再过继一个皇子给兄长为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虽说郡王之子的身份有些低,但过继之后,皇帝只需要一封旨意下来,这爵位高低还不是他说了算么?如今太后说皇家不掺和,众宗室还是松了一口气的。
  那接下来,这嗣子名额之争,就是北平宗室旁支与仁和县主夫妇之间的事了。离了紫禁城,这双方人马便移步新整修好的顺义郡王府,开始讨论嗣子之事。
  仁和县主认为宗室们血脉都太远了,老燕王就只有先帝一个儿子,因此先帝才会不得不兼祧两房,先帝的儿子倒是多,但能活到今天的也没几个,除了当今圣上与燕王,剩下的都不值一提,且又远在京中,鞭长莫及,更有曾经与顺义郡王为敌的嫌疑,傻子才会过继仇人的儿子与郡王为嗣!既然皇室不掺和嗣子之事,宗室里还有跟顺义郡王血脉比较近的晚辈么?若是八竿子打不着那种,还不如让外孙继承香火呢!好歹外孙是顺义郡王正儿八经的血脉后人!
  宗室旁支们则承认他们的血脉离顺义郡王比较远,但他们没有血脉却有情分呀!当年他们跟顺义郡王太妃与郡王相处得很好,对方出事之后,他们也一直帮着照看对方的妻女,这有情有义的,再过继个孩子来与郡王为嗣,也是理所当然的嘛。仁和县主固然是郡王的亲生女,她的儿子确实血脉更近,可她没有儿子呀!
  她就是因为没有儿子,才跟婆婆丈夫闹不和的。如今定下了让她的儿子给顺义郡王为嗣,天知道要等到哪一年这孩子才能降生?!况且仁和县主仪宾本身是嫡长子,却与县主无子嗣继承香火,就算要过继儿子给岳父为嗣,那也至少得先有两个以上的儿子才能提。这一等,可就不知道要等多少年了!万一他们最终没有儿子呢?!仪宾还能纳妾生庶子,继承香火,顺义郡王的血脉,却不可能叫不相干的孩子给玷污了!
  两方人马争吵不休,几乎要打起来了。就算原本曾经有过多年的情谊,如今利益相争之下,也所剩无几。宗室们觉得仁和县主被丈夫哄得昏了头,忘了宗室才是她真正的依靠;仁和县主认为宗室们看不起自己,认定她生不出儿子,要知道她好歹也是生过女儿的人,并不是不能生!如今连丈夫婆婆都不挑剔她了,怎么娘家亲族反倒奚落起她来了呢?
  等到徐夫人不情不愿地在燕王府长史与仆从们的护送下,带着行李搬入顺义郡王府时,仁和县主夫妇已经跟叔伯们不欢而散了。此时此刻,他们之间已经不再是拧成一根绳的盟友,而是利益相争的对头。而宗室旁支之间,也各有各的打算,不复从前团结。为了一个顺义郡王的嗣子之位,大家竟然会闹到决裂的地步。徐夫人见状,不由得暗暗心惊。
  她忍不住骂太后与燕王:“不安好心!他们是存心要挑拨你们和宗室的关系,才故意提出嗣子之事的!其实立了嗣子又有什么好的?到时候我们可就不象如今这般说话管用了。还是不要理会为好。反正郡王有县主你这个女儿在,不愁年节时没人上供,有没有嗣子都是一样的!”
  仁和县主却板着脸道:“我终究是外嫁女,总不能年年都在婆家供奉父母的牌位。若是我的儿子能继承父亲的王位,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自家骨肉,又不会与亲生父母对着干。我意已决,母亲就不必多言了。你若真个为我着想,就该替我出出主意,要怎么促成你的外孙成为嗣孙才好!”
  仪宾看了便宜岳母一眼,没说什么,只温柔对仁和县主道:“娘子放心,我们比旁人更有道理,太后娘娘定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就算我们真的为了这件事,与北平的宗室们交恶,你也不用担忧。太后娘娘不是说了,可以让我们去京城么?我也可以在朝中谋个闲职,不愁没有差使可做。到时候,你也不必担心我母亲会总挑剔你了,咱们两口子就在京城安心过小日子。”
  仁和县主感动地看着他:“相公,你真好,竟然为了我愿意抛下北平的家业根基……你放心,日后我们去了京城,我一定会到太后面前多为你说项。就算不敢肖想高官厚禄,好歹也不能让你过得比在北平差!”
  两口子恩恩爱爱的,丝毫不见几个月前吵闹得差点儿要和离的迹象。徐夫人看着女儿女婿这般和睦,心底却直发冷。
  她的女儿怎么会这么蠢?不但被太后和皇帝的伪善哄住了,也被势利的丈夫与公婆骗住了。一旦离开北平去了京城,女婿固然是有了再次起复的希望,可女儿却要与亲生母亲分隔千里,在京中孤立无援……
  徐夫人都不知道,没有了女儿在身边,自己将来在北平再想说些什么话,还有几个人愿意听?!等到女儿为了嗣子之事,与宗室旁支们闹翻了,只怕愿意搭理她的人就更少了!
  徐夫人心中说不出的后悔。她闹腾了二十来年,一直看不起当今皇帝与太后,以及跟他们关系亲密的燕王府,觉得他们不过是捡了便宜,才有了今日的权势地位,其实不如自家先夫更名正言顺,还自以为拿捏得住他们。直到如今,她才忽然醒悟到,从前不是她有本事能辖制住这些高高在上、手握大权的贵人,只不过是他们从未把她放在眼里,只想拿她做个活牌坊,好彰显皇帝对兄弟们的仁厚友悌,才会对她视若无睹罢了。
  等到他们觉得她母女二人碍眼了,打算要下手解决的时候,只需要一句话,甚至不必下明旨,她们母女所依仗的一切,就会在瞬间化为乌有……
  她为什么要犯蠢,在老太妃去世,她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后,还要继续去招惹他们呢?!
  第1171章 相看
  宗室内部发生了矛盾,很快就陆续有各种小道消息传了出来,引来坊间热议。
  此时此刻,虽然还有不少人关注刚刚进城没几日的四皇子,但谁也没有怀疑过他进城时的个头与样貌为什么会与本人有所差别了。至于四皇子出现在宗室皇亲们面前时,脸色略嫌苍白憔悴的原因,众人也同样没有多想。
  任谁在半个月里赶了两千多里路,都会累得不行的。脸色难看些,有什么出奇?更别说四皇子在传闻中就不是什么身板儿强壮的成年皇子了,十二岁的少年人,略娇弱些也是寻常。
  就算燕王府的府医在传说中太后“病愈”之后,仍旧往紫禁城里跑得勤,燕王府也没少收罗各种药材,北平城的官员百姓也照旧没有多心。
  宗室与本地世家本来有可能会想得多一些,但他们近来因为顺义郡王嗣子一事,被牵扯了注意力,哪里还想得到这些?
  紧接着,太后又召见了本地几名高官显宦的家眷,各有恩赏。过后,便是永宁长公主的丈夫马驸马和两个随行的儿子结束了自打进城以来的闭门谢客状态,正式接受本地文人雅客们的邀请,开始参加各种诗会、文会、宴席,期间亦有不少好诗好词、好字好画流传出来,但更重要的是,本地有几位才子或是名门子弟得到了马驸马的欣赏,有几句评价颇高的品鉴流传出来。这些才子们的家人亲友都与有荣焉,纷纷热心地帮忙宣扬,于是又有更多对自家儿子的才华有信心的名门富户,积极地往燕王府递请帖,邀请马驸马父子上门做客了。
  其中也不乏野心勃勃之辈,发现永宁长公主与马驸马的小女儿马玉蓉尚未婚配,有心要为自家儿子求娶这位千金贵女,便积极地在马驸马面前推销儿子。他们家的女眷,也千方百计地努力在各种场合“偶遇”永宁长公主,希望长公主能看到她们带在身边的儿子多么俊朗出众,可堪匹配贵女。一时间,永宁长公主与马驸马两口子连出门参加个宴会,又或是到寺庙里上个香祈个福,都不得清静了。
  太后娘娘怜惜女儿女婿,很快便命人传出了风声,表示她老人家大病一场,精神不如先前好了,如今该办的事已经办得差不多了,孙子孙女的婚礼却还要等一阵子,所以打算先往紫竹院去住些日子,避暑兼休养。
  其实真正需要休养的,是刚刚拔除了大部分毒素、身体根基有所损伤的四皇子。
  太后要移驾紫竹院的风声传出,北平城里的世家名门往燕王府递请帖递得更勤了。他们不知道永宁长公主与马驸马一家是否会随太后一同搬去紫竹院,但如果他们真的跟着走,那定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参加城中各种交际活动的。各家人若有心要宴请贵人上门,就该抓紧时间了!
  可惜,这时候永宁长公主与马驸马觉得该见的人都见得差不多了,该参加的宴会也都参加过了,剩下的人家也就是勉强充数罢了,将门人家举办的宴席,更需要避嫌,便索性寻了借口,婉拒了后续的邀请。那些请不到人的人家心中不甘,又不知道长公主与驸马要忙些什么,只得私底下派人去打听,却愕然发现,跟长公主与驸马约好了见面的,竟然是本地高官谢璞谢藩台,以及谢太太文氏。这两对夫妻约好了在什刹海游湖赏景,品茗闲谈,双方都只带了一个孩子随行,端得是悠闲无比。
  只是长公主与马驸马带的是小女儿马玉蓉,谢璞夫妻带的是嫡长子谢显之,没捎带其他兄弟姐妹作陪客什么的。听到传闻的人,都感到有些诧异。
  待同时间在什刹海坐船游玩的人传出消息,指长公主与谢太太文氏相谈甚欢,马驸马与谢璞大人对弈也颇有意趣,马玉蓉小姐亲自为谢大公子谢显之磨墨,后者在船上亲笔写了一幅字,拿去给马驸马品评了——围观群众们这才醒过神来,明白这是两家人在相看呢!
  永宁长公主与马驸马竟然要把宝贝小女儿许配给谢藩台家的大公子!谢家一个没根没基的暴发户,能成为燕王府姻亲,已经是祖上烧了高香,如今竟然还要再与长公主联姻,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
  一时间,北平城里的世家大户、高门显宦,个个都忍不住心里发酸,但又没法说什么。人家燕王愿意给才认回来不久的宝贝独苗娶谢家的女儿,永宁长公主又愿意亲上加亲,把女儿嫁给侄媳妇的娘家哥哥,旁人管得着么?
  倒是谢显之,本来人人都顾虑他是曹家外孙,未来前程不明,不大乐意与他交际,相比起来更愿意亲近谢谨之。但如今,曹家的危机已然去了大半,他生母曹淑卿再嫁的丈夫虽然坏了事,曹淑卿本人却及时和离,不曾受牵连,只损失了些钱财,影响不到谢显之什么,如今他还即将联姻长公主之女,未来的前程已经显而易见地光明无碍了,似乎可以放心与之结交,不必有什么顾虑了。于是那些世家名门,便又给谢显之递了帖子,邀请他出席各种文会、诗会,早前他曾经有意求教学问的几位名家大儒,也委托旁人给他递话,表示他若有功课上的疑惑,可以放心去找他们求问,就算是要收徒,他们也没问题呀!
  谢显之对周围人等的态度变化,并没有太上心。他早就过了为此黯然神伤的时期。如今,为了能求娶到中意的姑娘,他光是要应对马驸马与几位马公子的考较,就要全力以赴了,哪里还顾得上其他?更别说是参加什么宴席、文会……这种事,他只需要跟弟弟们说一声,谢谨之、谢徽之与谢涵之三位好弟弟,就能替他解决了。
  他还是力求尽快把媳妇定下来再说。
  他这种淡定态度颇有些宠辱不惊的意味,倒是合了马驸马的眼缘。两位马公子本就对他印象不错,如今再有新交的好朋友黄岩从旁帮衬着说话,他们便也认可了这位新妹夫的人选,双方相处得十分融洽。
  紧接着,永宁长公主就向文氏提出了结亲的暗示。文氏立刻心领神会,回报丈夫谢璞,谢璞把早已准备了大半年的厚礼送到燕王府去,请动燕王夫妇为媒,正式为长子谢显之向马家幺女马玉蓉提了亲。
  第1172章 嫁妆
  永宁长公主的女儿何等金贵?当然不可能有人一上门提亲,就立刻答应啦。长公主与马驸马十分和气地接受了燕王的好意,表示会好好考虑,过些日子就给答复。但燕王回头跟谢璞说的时候,已经暗示他回去等好消息了。
  马谢两家虽然有意结亲,但眼下还没结,所以不必避讳什么。谢映慧月底出嫁,立刻就给好闺蜜马玉蓉送了请帖,马玉蓉也高高兴兴地答应,等到婚礼那天,就会来谢家送她出嫁了。
  谢家为了长女出嫁,正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黄家那边也收拾好了房子,安排好了喜宴。婚礼前两天,谢家热热闹闹地往黄家送了长女的嫁妆,足足有六十四台,在北平城里可以说是第一等的丰厚陪嫁了。从谢家大门前的街道开始,一直到黄家小宅的门前,沿路有无数民众前来旁观,人人交口称赞。
  黄家那边也出动了族里所有身份体面的成员,把黄岩那座小宅子挤得满满当当的,倒也营造出了一派热闹兴旺的景象。黄家族里的人盯着新媳妇的嫁妆,都在感叹黄岩有福,虽说少年时吃了几年苦,但很快就找到了靠山,读书有成,成年后大小登科一起来,还娶了个陪嫁丰厚的高官千金,听说还是皇亲国戚呢!将来的日子必定红火得不得了!从前他们怎么就不知道抱这根大腿呢?竟然还由得族长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虽说如今大家又和好了,可都是面上情儿罢了,论情份真的说不上有多少,有事想求,都要战战兢兢地,不知道人家会不会答应,真是太失策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