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说得你好像不在乎一样?”
  几人心情轻松,笑做一团。
  相比之下,在门外不停徘徊的昭律心情更焦躁了。正听着听着,突然里头的声音没了,他愣了愣,抓住一个出来的侍女问:“是快好了吗?”他怎么没听见孩子的哭声。
  侍女端着水盆,一脸为难地看着他。她能说,其实是夫人预料到了他在外头会急成不知道什么样子,所以在紧要关头要了毛巾自己咬上了吗?
  见到她的表情,昭律就知道事情不是他想的那样。他又在门外踱了两步,最终忍无可忍,不顾其他人阻拦,就冲了进去。奇怪了,他夫人生他的孩子,为什么其他人不让他看!
  对于他的进来,虞婵并没有很清醒地认识。因为那种痛感太剧烈,她几乎觉得自己已经是意识脱离身体了,耳朵里只听得到医清叫她用力的声音。有只手从旁边攥住了她,她也没注意,只下意识地把那个东西握得更紧,以至于指甲深深抠进了对方手背也毫无察觉。
  昭律完全无视医清瞪他的表情,只目不转睛地盯着浑身都被冷汗湿透了的人。他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这件事那么痛苦。他原来还想着,他们都还年轻,这次之后还能有孩子,最好来个十个八个。但是现在见到虞婵这样子,他就把这个想法打回去了。如果不是不可能,他简直恨不得这一个也不要生算了。他怎么能十次八次地叫虞婵经历这种痛苦呢?心都揪起来了,这种感受他很少有过。所以就算虞婵的力道大得出奇,他手背上已经露了血痕,但他也只当没察觉,只用另一只空着的手给虞婵擦掉额头上不停冒出来的汗水。“婵儿,乖,这次好了以后我们就不要孩子了,再也不要了。”他一遍一遍地重复,声音很轻。
  如果医清这时候有空,肯定毫不犹豫地白他一眼。现在知道心疼了?还算不晚。不过等孩子长起来,说不定昭律又要后悔了、又想要孩子了吧?
  虞婵觉得有个遥远的、温柔的声音在对她说话。虽然掌心出了汗,粘糊糊的,但她依旧感到了一种莫名安心的温度,以及一种熟悉至极的气息。她想叫一声昭律,说她没事,挺得过去,但是说不出来,在痛呼的间隙发出的声音简直就是微乎其微,只能更用力地抓住了那只有茧子的手。
  如此紧张地过了半个时辰,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响了起来。
  “恭喜王上,是个王姬!”医清抱着一个皱巴巴、还带着血迹的婴儿,兴奋地道。
  “嗯,好好洗干净罢。”但是昭律只看了一眼,就又转头去看虞婵。“好点儿了吗?婵儿?”这么痛苦,该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遗症吧?
  虞婵微微睁开眼睛,正想说话,就觉得下腹又是一阵坠疼,刚好了些的冷汗簌簌而落。昭律一直盯着她,这时候也不免慌了神,喊道:“这是怎么回事?婵儿,婵儿?”
  医清眉头一皱,就把婴儿交给另一边已经准备好温水和毛毯的侍女,蹲下去再看了一眼。他之前的确把出了三脉,但是这种事情比较少见也比较危险,他除了吩咐做好准备之外,谨慎地谁也没告诉。但是现在一看,竟然是真的吗?“赶紧再准备些热水来,夫人肚子里还有一个!”他果断吩咐道。
  这件事几乎是立刻就传了出去。正在其他宫殿里等候的几个嫔妃都大吃一惊,随后就变成了一片了然。
  “竟然是龙凤胎吗?”这个人显然是挑着吉祥话儿说了。
  “有太医令在,应该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吧?”
  “若是龙凤胎,王上和夫人这回可就是儿女双全了。”
  “哪儿能不大赦天下?你们说是不是?”
  虞婵身体底子养得不错,前头伤心了一次,也慎重地补回来了。现在,第一个顺利出了来,第二个花的时间就短了些。医清在抱起来第二个婴儿的时候,脸上简直笑成了一朵菊花。“恭喜夫人,恭喜王上,这回是个公子!咱们越国一下子什么都有啦!”
  虞婵完全筋疲力尽。虽然她很想仔细看看自己孩子,再抱一抱,但是现在真的没这个力气,只能侧着头,看昭律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包裹,里头露出张皱巴巴的小脸。“……孩子……怎么样?”她费尽力气才说出一句话,嗓子哑得不行。
  “回夫人,公子和王姬虽然斤两少了些,但是对于龙凤胎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了。”医清一下子明白她在问什么,恭恭敬敬地道。
  “是啊,婵儿,”昭律小心翼翼地看着孩子,又转过头去看她,“他们都好得很。你累了吧?我叫人来清理一番,让你好好休息。等你醒过来,咱们还要一起给孩子们起名字呢!”
  虞婵费力地点了点头。长时间极度的痛苦让她保持了神智的基本清醒,如今精神缓下来,立刻就顶不住倦意,沉沉地睡了过去,侍女给她清理被褥都没什么感觉。
  至于昭律后来在她床边坐了一宿,还是早上醒过来才发现的。虞婵对在昭律手上抠出来几个很深的指甲印血痕心有愧疚,但是昭律一点也不以为然,反而显得相当欢喜。“这可是婵儿你留下来的痕迹呢!若是这能换得你舒服哪怕一些,也就是值得的。”他想了想又道,“婵儿,你这么辛苦,咱们下次就不要孩子了。”
  虞婵说不出话来,因为她已经不知道是不是该高兴得落泪了。从前千般苦痛,如今尽数化为欣喜。
  平王九年二月初九,后诞长公子宥及王姬宁。盖皆因为王后二人以之为宝,故取此名。当日天降祥瑞,云呈龙凤。王大喜,命大赦天下,减赋三年,举天同庆。
  平王九年三月初九,王为长公子宥及王姬宁举办满月宴,声势浩大,各国来使竞相为贺。
  63第六十二章 满月风云
  满月礼之前,呈都又迎来了新一波的外使来宾。
  这一次来的人明显没有上一次昭律及冠礼的多,倒不是因为其他诸侯国不把越国放在眼里,而是魏国和越国都灭了不少小国,这样来的人自然就少了。当然了,来祝贺的人里依旧包括了魏国来使,但有了前车之鉴,这次清查很严,没让他们再在里头夹带几个意料之外的人。
  另外一点不同则是,就算来了这么多人,呈都的人心依旧没什么浮动。此时越魏两国的分拒之势已经很明显,要帮谁,众人心里都已经有了底,并且采取了行动。所以除去已经在魏国统治下的诸侯国,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站越国这一边的,还有极小部分是像邹南子那样的蒲朝死忠。
  反正各人心里明白,越国和魏国断断续续地打了几十年,基本没有调和可能。这些时间也足够所有人做出选择了,所以现在他们是各自为政。道不同不相为谋,又不可能在戒备森严的呈都里做些什么,表面上看起来所有人都是一团和气、言笑晏晏,但实际上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谁呢?
  这一对龙凤胎伴随着大赦天下的消息几乎是眨眼之间就传遍了越国各地,众人欢欣鼓舞。只不过不得不提的是,越国现在农林渔矿都在稳健发展中,论起单位产量、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都远远超出了其他诸侯国;所以就算减了赋税率,收到国库里的东西也依旧在增长。打仗通常是以民养仗,而越国本来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再认真治理,整体实力大为提升,竟然隐隐有双赢趋势了——别国可还没这么厉害的技术!
  首先就是永丰坝。建这个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不说,还需要开山炸石以及水坝整体结构的设计,不然一不小心就该被河水冲跑了。洛水边上本没有大诸侯国,实力跟不上;而魏国刚把洛水北边的几个小国笼罩在统治范围里,想的就是拿他们的粮食养自己的军队,这时候哪里会想要在洛水上建水坝?就算和越国建的一样顺利,那等建完他们也就灭国了——在这时间里足够越国韬光养晦反扑了吧?
  然后就是田里、海边、河岸、林中等地方中应用的小型设备。按理说,这应该比较容易模仿,但是架不住这些东西看起来很简单,但关键部位都是用越国产的精铁做的。要说这炼铁,不少诸侯国也会,只是炼出来的效果……要么就是不耐压,要么就是不耐拉,和越国产出的铁就完全是两码事。也不是没人想到从人入手,可惜越国铸造监里,一个铁匠就会他那一道工序,也弄不清所有工序的顺序。想要完全知道的,只有乐常和虞婵,但这两个人一个身居高位,一个常住深宫,哪有那么容易能抓到?
  兵器等各种东西都离不开铁,那再来就是挖铁矿的效率。现在的条件下,基本开山都是靠火烤石头,烤到它炸开来。但是越国就不是这么干的了,真开起矿来,地动山摇,简直就像是同时烤热了一座石头山一样。而且因为开矿地外头都有军队把手,闲人进不去,只能从自己远远看到的情况来猜测。当然了,火药可是个利器,怎么可能随便就让人发现呢?
  至于还有些改变,虽然看起来不甚了了,但却是以后能起效的东西。比如说虞婵提出来要多建书塾,鼓励孩子从小认书识字,也在缓步进行中。这种事情需要的是潜移默化,过个几年,等到大家都意识到识字的好处,越国也差不多对付掉了魏国,有工夫整顿国内,就可以尝试在官员举荐制度的基础上加上考试了。如果只有贵族子弟认字,文字考试就局限于这种狭小的范围,那和举荐又有什么区别?
  受这件事情的启发,众位官员集思广益,从畜牧工商等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和建议。其中当然有好有坏,需要辨别,天天早朝上都热闹得很。王上是个明君,提出好主意重重有赏,再加上前头已经有很多人验证了这一点,众人都在绞尽心机地想,是不是还有什么没注意。忙归忙,累归累,但是这种事情做起来可真的有意义得多,只要他们还想在这朝里做下去、直至做到更高的位置上去的话。
  这种风气,明显就和上次的感觉差很多,也和洛都里差很多了。这点谁都看得出来,以虞墴派来的人最为心惊。
  这次带头的是个清流党,叫太曲。他是邹南子的弟子,在洛都中官职也不小,向来以老师的话马首是瞻。如今他在呈都里呆了几天,见了不少官员,愈来愈怀疑自己做的到底是不是对的。如果不是越国故意装给他们看的话,那就是呈都的确是他们设想中的清平之地。本来邹南子依旧不死心,叫他私下里再和虞婵接洽一二,但是他觉得他实在没脸这么做。
  这原因就是,太曲喜欢喝酒。而当他在呈都街头酒楼闲逛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都是民众的自豪感,他们为自己是越国子民而感到是上天保佑。这种情况他可从来没在洛都碰到过……他哪儿来的厚脸皮去和虞婵说,蒲朝天命七百年,无论怎样都不行?那天命怎么不让这些人感谢他们是蒲朝子民呢?那天命怎么不让洛都里的人过上自给自足的好日子呢?
  和虚无缥缈的天命相比,肯定还是事实来的更重要。民众又不是瞎的,谁能让他们过得好,他们就愿意听谁的话,尤其在有对比的时候。
  太曲毫不犹豫地相信,如果洛都的人知道呈都的人过的是这样的生活,肯定原因远远地跋涉千里来这儿——街上没有纨绔子弟骑着高头大马横冲直撞,开店铺的没有高得不得了的税以及送不完的人情,有志于仕途的学子也不用将心思放在如何钻营与世袭官宦世家的关系……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不够震慑他一直以来的观念?所谓君权神授,其实根本靠不住吧?他真的要在那种束手束脚、只能动嘴皮子的地方住上一辈子吗?为了看起来已经被颠覆的所谓天命?
  所以等到满月宴正式开始的时候,在一大群权贵官员之间,太曲只端正地坐着,安静地观察殿上的情形。他毕竟是天子的特使,不用跪着给诸侯奉上礼物,所以早前就已经送进了呈都王宫。现在,昭律和虞婵坐上首,他就坐了客人中最尊贵的位置,不着痕迹地打量挨个儿进门的特使脸上的表情,以及他们所送的礼物。他有一些动摇,所以现在当然想看看,事实上越国的势力到底扩张成什么样了。
  不得不说,不管立场如何,各位诸侯在面子上还是很过得去的。该送什么等级的基本都会往上一级,而越国属下很多小国国君干脆亲自来了。之前是不知道,但现在怎么也都听说了一些关于越国民生之类的事情。无论是哪一样,如果能学到,都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那么,这时候不来表忠心,更待何时?难道等着像那些较大一些的诸侯国一样,被打下来以后国君撤换成越国的人?那还不如他们自己乖乖地表示效忠呢,国内有越国的驻军、要听越国的话是一回事,能保住自己大部分的权力又是另一回事了。
  上首的虞婵和昭律听着礼官报单子,面前不停地有各种宝物搬上来给他们过目,不着痕迹地交换了个眼神。他们对这些东西的兴趣不大,主要还是看众人的反应。比如说现在,他们就注意到,作为他们最大对手的魏国,一向都是喜欢在偏前的时候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次都过了大半,竟然还没出现,真是件怪事。
  虞婵略微定了定神。她可不觉得田克什么时候学会礼让三先了。那这样的国君所教导出来的人,也基本不可能有这种品质。于是魏国是准备最后来个压轴戏?好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反正如果说魏国会像其他诸侯国一样好好送礼、不出幺蛾子的话,她觉得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实际上,也的确不可能。等到礼官唱到魏国来使的名字时,已经是最后一个。而相对于别人红布都遮不住珠光宝气的礼物,这次抬上来的却是许多大箱子。再等到打开之时,殿上所有人脸上都变了色。因为那里面不是别的,而是一十二个袅袅婷婷的美人。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一时间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目光焦点。
  用箱子运人,也亏魏国人做得出!不对,就是因为是人,所以才要藏在箱子里吧?毕竟怎么说,这次都是满月宴而已,哪儿有在这种时候送美人的道理?这其实是送给昭律的吧?难道是听说昭律暗中把后宫遣散得差不多,这才故意这么做的吗?但如果是有虞婵这样的夫人,后宫哪里还塞得下人?
  一群人都在心里猜测,眼睛忍不住在两边来回看。至于在座上的几个越国重臣,脸上的表情立刻就沉了下去。这魏国不怀好意,绝对是存心挑拨离间!
  他们看得出,昭律自然也看得出。他听着魏国来使的解释,面无表情。田克这是狗急跳墙了吧?这种方法也敢用?说是夫人辛苦,这接下来半年都要好好养身子,他们干脆就代劳,帮她在这期间物色了美人?还真当他是之前那个泡在美人堆里就出不来的昏君?不,其实根本就是明知道虞婵在半年里不宜行房,所以特意找这个机会来膈应他们的吧?这么想的时候,他在宽袖的掩护下,紧紧地抓住了那只细腻的小手。
  虞婵不着痕迹地扫了下他的动作,然后转到面前的魏国官吏身上。他显然对这份礼物非常自得,因为这些女人的确都是尤物,经过他们精心挑选过的,正常男人都不会拒绝这种诱惑,挑这个时间更是乘虚而入。想到这里,她在心里冷笑了一声。昭律是个正常男人没错,但他还是个想要天下的正常男人。孰重孰轻,有长眼睛的都看得出。
  察觉到手中并没有反应,昭律放了心。他就知道,这种摆在明面上的阳谋,虞婵是绝不会上当的。“感谢魏伯盛情,只是送得太早。要等我家宥儿长大,这些可就是人老珠黄,连给宁儿当侍女都嫌老了。”他顿了顿,满意地看到对方变来变去的脸色,又道:“寡人还是很喜欢这份礼物的。我越国新建织造监,正好缺这些心灵手巧的人。越伯真是急人之所急啊!”
  越国官吏的脸完全青了。他难道不是已经说明白了是送昭律后宫的吗?对方就当没听见啊?还有,他们君上知道织造监才奇怪!如果知道,他才不会说这些女子精通女红!简直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作者有话要说:所以,准备打仗吧~
  64第六十三章 运筹帷幄
  在这次满月宴之上,越魏两国怎么看都是正式撕破脸了,两边各自回去谋划己方计划不提。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洛水南北都是军队,隔江相望,虎视眈眈。虞婵不知道魏国是什么想法,反正他们这边,靠近洛水的城郭里,所有愿意的普通民众都暂时迁到了更南的内陆。他们一行人在东巡的时候就已经观察好了越国的半数郡县,安排将人安排到一些有相对比较容易开垦的徒弟的郡县去。当然也有不愿意走的,那就只能和进城的兵士们混住,帮着烧水做饭之类。还有不少适龄男子,直接发誓要为越国开疆扩土,其中经过考核的进了军。这动作不小,还好越国近年吏治清平,并没闹出什么大的动乱。
  按照原先的规制,作为前锋的军队在过去几年里已经陆续换上了新的铁甲。最先用上的时候是上一次昭律带军打到洛都以南的诸吕,装备上的一个甲兵方阵在陆战里简直成了无坚不摧的利器。同样和步兵对抗,他们自然稳稳地占了上风;若是对方是骑兵,就先放三轮铁箭,把马儿射杀大半(马上的人也差不多了),剩下的就绝不是问题了。因为他们有兵器之利,一刀一枪能捅破敌人的铁甲,而敌人却不能劈开他们的盾牌。
  这样一来,不就是完全平推了?当然了,铁箭用完了回收,尖利的继续用,有磨损的就运回后方,重新炼成新的兵器,这可比直接从铁矿里炼快多了。
  至于水军方面,赶工的舰船也陆续下了水。大多数新制的舰船上都配了铁质箭孔,更大的孔则是为了还在实验中的火炮预留的。它们外头还钉着两三寸的铁皮,有效防止了火箭攻击;想从底下凿穿基本不可能,因为实在太费时。唯一的缺点就是慢了些、笨重了些,所以还在上面配了几艘小小的快船,方便搭浮桥用。
  还有通讯,这自然是用同时配发到每条船上的右领手里的彩烟。
  铸造监早就另外分了人出去研究焰火,后来又要研制火药,就秘密成立了一个新的火药司。昭律在罗霞谷的时候,手里还只有最普通的砖红色烟火,如今他们已经研制出蓝色、绿色、黄色等其他颜色的烟火,颜色搭配和燃放顺序足以远距离传递军中的信息。当然了,至少要做到将军,手里才能握有足够的烟火做通讯。
  最后,作为重头戏的火药,保密工作十分严实,基本只有军中高层人士才知道。这玩意儿一点儿可以当听响儿用,一大堆那可就是要命的了,而且还是要很多人到的命。所以能进火药司的人都是一挑再挑的,不然到时候内部走漏消息,倒霉就只能怪自己。
  有烟火的经验,小型的火药卷很快就弄出来了,也就是扔出去炸掉人半条腿的效果;而大型的,比如说扔几包能炸掉城墙的那种,还在制造过程中。按照现时的思维,用投石机扔几个这东西出去,肯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按虞婵的思维,她几乎只能想象用炮管的大炮。所以舰船上的孔是她让人留的,就是考虑到换代的实用性——用几年就退役也太浪费工时了!
  只不过投石机和大炮之间的差距有点大,为了不过太过突出,虞婵依旧采用了她之前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慢慢启发别人去做。等到封赏的时候,她不要,东西就基本是参与的工匠们了。任谁都不会觉得,她这么做是因为换了人,或者是在居心叵测,只当他们越国的夫人极度聪明而已。
  也就是因为这样,她逐渐取得了众人的信任;也就是她这个位置,手底下才能有那么多人,将她的想法一个个付诸实验。否则光靠她一个,完全不可能做到这个程度。虞婵现在想起来刚来时的各种担忧,觉得自己的运气还是不错的。
  一切准备就绪,越国就等着开战之时了。按照形势对比,越拖对他们越有利,他们完全不需要先动手,落一个口实给别人。虽然他们其实也不怎么在乎这一个借口,反正仗注定要打;但是,能推到别人身上的黑锅,自己何必上赶着去背?
  事情果然一如虞婵和昭律所料。
  就在昭宥昭宁满月宴过后的七个月,历法十月初九,时日深秋。魏国称有越国流民逃入越国成周郡,要求渡江一查,这种明显逾距的要求越国自然不可能同意。且不说现下两国边境都戒备森严,根本没有普通民众能在这个时候渡过洛水而依旧平安无事,就算这是真的,他们越国也不可能同意。反正两国都心知肚明,差的就是一个借口而已。
  如今,借口有了,毫无疑问,战火重燃。
  越魏两国积怨已久,先前交手多次,各有胜负。这一战虽不算是旷日持久,但绝对是天地变色。此战中,越国打败了宿敌魏国,奠定了越国称霸天下的基础。其后更是在洛水支流邶水之南建造高台,广邀天下诸侯歃盟于南丘,成为实质上的天下霸主。南丘盟约,史称邶水之盟,预告着一个新王朝的来临。
  又据史载,越国在这一战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各类新型工程器械足以让天下人都瞠目结舌,用兵计谋也是可圈可点。直到这场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越朝远安候乐常花了毕生所余时间,编纂出军农器械总集,名《虞氏工图志》。定北侯吴永嘉不甘其后,将吴氏数代毕生兵法统分,去粗取精,撰《大越兵法》。另有太史令太安,通观蒲朝末期至越朝太祖、高祖之史实,编成了《越书》。虽其后几经增补,最有名的仍属其中两部本纪——《太祖本纪》及《睿后本纪》。当世之人纷纷传言,若是能得到这三本书,必能得到天下,一统九州,成为盛世明君。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还没人知道。投身于越魏战场中的兵士们也都不知道,开头这一个借口,就是成周事变。它被后来的史学家公认为是越国称霸过程中显著的分水岭,从攻打陈国时的试探变成了后面的成竹在胸。
  普通人不知道,并不能代表做出决定的人也毫无预料。坐在更高的位置,自然要看到更远的地方。
  十二月,大雪飘落,再逢年关。但前线数十万将士奋勇拼杀,自然是没法过得好的。虞婵如今是王后,自然毫不犹豫地吩咐下去,新年一切从简,能省下的都省下来,派人运到前线去。前几次昭律出征时都带着她,但今年春夏之时她要养身体,根本不可能出门去车马劳顿。再说还有两个小包子,软嘟嘟的,连路都不会走,怎么能带到战场上冒险?自然还是要留在宫里了。
  昭律惦记着前线战事,又不放心看不见妻子娇儿,急得嘴巴上都冒了几个泡。不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前线军事大权归在吴氏爷孙手里,他若是还信不过的话,这王位也就不用坐了。毕竟作为一国之君,还是留在后方为妙。虞婵再劝了他几句,他只得老老实实地留在呈都里坐镇指挥,等着最后关头再亲自出马。
  反正如今越国军队的传信可比什么八百里加急都快,昭律也不担心如何耽搁。而且照他们的估算,长则三年短则一年,他们一定能打下魏国——越国国富兵强,军队披坚执锐,手中还有还未现世的火药,如何不能赢?拼实力魏国明显不行,也就只能拼计谋了。
  就比如说成周那里刚开战,他们就都意识到了对方想做什么。越国造的舰船可是大家伙,魏国派人偷去不大可能,但是暗中观摩一二还是没问题的。而如果看了样子,魏国就会知道,水战他们不会有好处——本来两边实力可能是差不多,但是突然有一边加了铁壳子的、兵士无法靠勇悍就能对付的东西,想也知道应该避其锋芒。
  这就是魏国选择在十月以后宣战的原因。因为这时间后过不了多久就入冬了,洛水开始结冰。初冬的时候,小船可以在薄冰间灵魂穿梭,铁船就肯定更慢了。大象再大,若是站着不动,那也会被蚂蚁啃死。不得不说,魏国的各种师那么多,还是有些头脑在的。
  洛水是越国和魏国的天然分割线,也是最长最重要的第一道战线。首战影响士气,两边都在严阵以待。而在知晓对方的主意之后,有些人主张多派些识水性的士兵参战,也有人觉得这样顶多打成五五开,不过好歹没有人冒失地建议坚壁清野。
  至于虞婵,她只微微一笑,转头就吩咐铸造监将还未打造出盾牌形状的铁板都改了工序。短边一头微微翘起,底下打磨光滑,再在上面焊上左右两个手柄,简易的单人雪橇就做成了。昭律一看样品就眼睛发光,大赞真是好主意。
  这些造型古怪的铁板发到前线士兵手里的时候,洛水上已经不是碎冰漂浮的情况了,大部分地方都可以走人,但是要小心掉到冰洞里去。众兵士还在想这时候给他们发盾牌真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要知道更重的话就更容易掉下去了。
  但是他们马上就发现他们想错了。这种盾牌不仅可以拿在手里,还可以踩在脚下滑过去。速度快了,受力面积又变大,掉下冰层的概率大大降低。虽然他们不知道这原理,但是结果很明显。而且,若是到了对敌之时,他们还能抓着手柄反扫过去——因为翘起来的那端边缘磨得比较薄,虽然不能和刀刃比,但是横着拉过去,也是能保证割掉半个头的。进可攻退可守,就算打不过跑去叫救兵也快,这东西太好使!
  这样一来,魏国的计划全坏了。他们本想胶着一阵子,耗掉越国军队的耐心;等到天气再冷一些,他们擅长的铁骑就能从结冰的江面上偷袭过去了。结果还没到那时候,越国就已经在短短的两个月里拿出了有效对策。
  什么?说效仿?和越国比铁器,那是根本不可能比得过的啊!难道木筏能打得过铁橇?
  眼见情势从势均力敌慢慢变成了节节败退,魏国一群士官将领气得肝疼。
  作者有话要说:越国官职:
  右领:领军之官,相当于军队中的中级指挥员。
  65第六十四章 崭露头角
  前线捷报频传,越国上下这个年过得还算不错,因为心情摆在那里。事情很多,年事从简,但整个越王宫里依旧是一片喜气洋洋。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直惦记着和魏国的战争,离他们更近的地方,还有事情吸引走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不是别的,正是公子昭宥和王姬昭宁。这俩小家伙从生出来开始就毫无疑问地博得了万千宠爱,一举一动都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由于是龙凤胎,一开始斤两不大够,不过有人精心照料着,不过三个月就养得白白胖胖了,很是可爱。昭宥好动,昭宁安静,俩嫩胳膊嫩腿娃娃一起在厚厚的大被上爬、还咿咿呀呀地叫娘亲的时候,让人看着心都化了。
  昭律对此很是嫉妒,因为俩孩子先会叫的是母后。虞婵表示这完全是可以预料的,因为昭律的事情比她多太多了。说是每天有一个时辰陪孩子,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他们一人抱着一个,相谈越魏之事,而她自己的时间就多得多。
  这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不免有点重口味,但他们说话的时候往往心知肚明,并不说大明白;一般人就无法完全理解,更何况两个刚会叫人的孩子?话再说回来,昭宁喜欢扒着昭律的衣服流口水不说,完全就要昭律抱着才能睡着(昭律无奈地习惯了);而昭宥呢,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肯定要继承昭律的王位,这种事情也是必须会的。
  正因为如此,虞婵和昭律两人合计了一下,在宗室玉牒里把昭宥记成了长公子,昭宁则是王姬妹妹。反正这也有说头,就是哥哥让着妹妹,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让了么!宗室长辈一听这样的说辞,乐得见牙不见眼,直道这是个好法子,以后都可以借着这故事教育孩子了。至于昭宥和昭宁的兄妹关系,平时还可以,但吵起嘴来总在这点上被妹妹抢白,不过已经是后话了。
  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士气,一整个冬天,越国在洛水沿线取得了大部分的胜利,登上了洛水对岸,一步步往北推进。而等到冬去春来,洛水上的冰层融化,铁皮舰船终于能从港湾里开出去了。于是毫无疑问地,剩下的几个地方也被越国打了下来。
  越国领军的总帅依旧是司马吴靖。他深受之前越武王的失败影响,不得不谨慎小心,又加之戎马半生,这时候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全线驻守,前锋分成左中右三路挺近。秦家倒了,他们越国这次后勤没人拖后腿,都是助力,绝对跟得上,那就是和对方耗也没关系。但是既然开始打了,就不可能原地踏步,采取稳健的攻势是最好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