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其他类型>七零之离婚后我干起了媒婆[穿书]> 七零之离婚后我干起了媒婆[穿书] 第1节

七零之离婚后我干起了媒婆[穿书] 第1节

  书名 七零之离婚后我干起了媒婆[穿书]
  作者 秦朝独立的榛子
  晋江vip2023.05.12完结
  总书评数:1954 当前被收藏数:8371 营养液数:5216 文章积分:87,188,504
  文案一:
  阮清穿到了一本年代文里,直接从母胎单身变成了离异人士,还多了个便宜儿子。回乡后干起了媒婆,后来又紧跟时代脚步,凭一己之力将媒婆干成了婚介所,不成想给人介绍对象竟介绍到了前夫头上,然后牵扯出了前尘往事——她竟然没离婚!
  所以,前夫不是前夫,是丈夫?
  那她这个媒婆不是成了骗人了吗?毕竟,当初大伙儿都是冲着她离婚的经验才来取经的。
  当媒婆的,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守信!
  面对找上门来的丈夫,这可咋办?在线等!挺急的……
  ———————————————————————————
  文案二:
  阮清离婚后,带着便宜儿子回乡。爹娘本以为会受到全村的冷眼奚落,没想到村里人思路清奇,认为她作为十里八乡唯一一个进过首都,嫁过豪门的女人,该是见多识广,纷纷推举她作妇女副队长,谁家的婚事都爱找她拿个意见。
  西家大娘:毕竟在首都待过,见多识广的,你就给看看,人家给我闺女介绍的
  东家大娘:毕竟嫁过豪门,你就给算算,我那新瞅的女婿以后会发达不?
  邻居大伯娘:嗨,就冲你离过婚才来找你的,毕竟你可是跟首都婆婆一个锅里搅过的。我儿媳嚷嚷着要回娘家,不跟我儿子过了,你给说和说和,可千万不能离啊。
  邻居二伯娘:我女子眼窝高,你给介绍个能挣钱的,工人、干部都行,我们不挑……
  阮清:请问你们礼貌吗?
  等回过神来,堂堂妇女副队长变成了媒婆。
  不过也挺好,听听家长里短就能挣工分,说和的亲事成了能坐席,不成也能得一碗玉米面,双赢!
  阮家媒婆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
  邻村:一个离了婚的当媒婆?老天爷!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你们敢信?
  敢!
  神不神?
  神!
  小剧场:
  某一日,邻村的乔大娘找来了:娃,我女子想嫁个当兵的,你看有没有门路?
  阮清(看穿一切):具体点,想嫁给当兵的还是想嫁军官?
  女子(羞答答):……军官也行……
  阮清拿出一沓相片:你挑挑。
  内容标签: 穿越时空
  搜索关键字:主角:阮清,周复 ┃ 配角:王菊香、林卫国 ┃ 其它:
  一句话简介:七十年代女主离异后干起了媒婆。
  立意:靠山靠水不如靠自己
  第1章 母胎单身变离异
  初秋的天儿,已经很少出太阳了,天空总是灰蒙蒙、雾沉沉,看的人心情格外压抑沉郁。
  南城一幢红砖小楼里,秋风从二层的窗户吹进去,吹乱了倚窗站着的女人额前的碎发。
  女人名叫阮清,是刚嫁进这栋小楼的新媳妇儿,今晚是她的新婚之夜。但她的新婚丈夫在下午摆完酒席后,不顾所有人的劝阻,收拾收拾包裹,准备连夜回部队。
  楼下断断续续传来婆婆的劝阻声。
  “......你爸那边怎么交代......”
  “......知道你有怨气......妈也不愿意......”
  “......好歹......”
  好歹什么?后面的话突然听不清了。
  突然,卧室门“砰”的一声,被人大力推开,一个高个子男人走进来。
  女人被吓得一颤,连忙扭头去看,却只看到一团模糊的影子,影子声音含糊,似乎对她说着什么,女人仔细听了半天,却一句也没听清。
  你要走了吗?你说什么?
  女人急的张嘴想问,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来。
  “啊——”
  阮清猛的从卧铺上坐起来,回了一会儿神,才看清周围年代感十足的陈设。
  是了,她在回乡的火车上。
  距离她穿书已经过了一个星期了。
  “同志,你没事吧?”下铺一个老太太听见上面的动静,伸出头来问了一句。
  “我没事,就是做了个噩梦。”
  “路忒远,一上火车就是十天半个月,吃不好睡不好的,可不就是爱做噩梦?”老太太跟她一样,也是首都站上的火车,到今天已经在车上待了四天了,可晃晃悠悠离目的地还远的很,忍不住顺着她的话抱怨,“大人都受不了,小孩子就更别说了,你儿子还好吧?”
  阮清摸了摸靠墙沉沉睡着的儿子脑袋,发现已经不烫了,“烧已经退了,大娘,谢谢你的土方子啊。”
  “谢啥,农村的土方子也不费啥钱......”
  跟下铺老太太多说了几句,阮清调整了下儿子的睡姿,将他重新揽入怀中,然后就着这姿势又躺了下来。
  看外面天色已经是傍晚了。火车上时间格外长,自带的干粮吃完了,车上售卖的吃食又太贵,很多人为了节省开销,就会选择睡觉,睡着了就不会惦记肚子饿不饿了。
  她抱着儿子已经睡了一下午了,此时躺在卧铺上,一时半会儿也没有睡意,漫无目的的发了一会儿呆后,思绪不由飘到了刚才的梦境上。
  刚才那梦,多半是书中原主的记忆。她穿书而来,穿到了书中角色阮清的身上,继承了原主的一切。可寻遍过往所有记忆,怎么也找不到关于原主丈夫的那部分。
  按照书中所写,原主跟丈夫乔东城其实在新婚当天是有过一面之缘的。她跟乔东城是包办婚姻,乔东城虽然不想承认这桩婚事,但结婚当天,迫于公公的威压,两人还是一起出现在了宴席上。只不过婚宴一结束,乔东城就径直回部队了。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直到公公去世,阮清被婆婆强迫离婚、扫地出门,都没有再见过丈夫一面。
  大概是原主过于绝望,刻意将丈夫的记忆从脑海里抹去,以至于就连做梦,她也无法看清对方的长相。
  阮清叹了口气,轻轻翻了个身,动静引起了怀中儿子的不满,在睡梦中皱着鼻子开始哼哼。
  “好了,好了,妈妈在呢。”阮清哄着他,只好又转回刚才的姿势。
  说起来,自己也是倒霉。一不小心穿进了讲述七十年代群像生活的年代文,大环境艰苦也就算了,偏偏原主的命运还悲惨的不像话,丈夫不爱婆婆不疼的,最后更是被单方面离婚,赶出家门,让她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好青年直接母胎单身变离异。
  目前来看,唯一的好处就是怀中的儿子——这可不是拖油瓶,而是她的宝贝疙瘩!儿子出生就是城镇户口,自带口粮,不仅现在不用她操心不说,未来更是她的养老保险,晚年优质生活的保证。
  儿子名叫乔棋,小名牙牙,是书中群像之一。他本是乔东城大哥的儿子,奈何那恶婆婆对两个儿媳同样厌恶,牙牙出生时,乔家大哥因煤矿失事死了,恶婆婆直接不承认牙牙是乔家的亲孙子,硬说是大儿媳在乡下时和人苟合怀上的。
  公公死后,大儿媳和牙牙就先阮清一步被扫地出门了,因大儿子已经没了,中间连离婚这一步都省了。
  按照书中描述,大儿媳被扫地出门后不久就病死了,牙牙在孤儿院长大后埋头苦干,最终奋斗成了一代房地产大亨。有钱后他修桥铺路做功德,捐款建校做慈善,善名享誉社会各界。
  阮清正是因为清楚他的结局,才会在回乡前,特意将他从孤儿院接出来收养。从人物走向分析,这孩子从小丧母,虽然见惯了人世冷暖,但却没有长歪,反而还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可见他的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
  阮清相信,只要自己好好待他,待这孩子长大,他回报给自己的只会更多。
  阮清出生在北方一个叫阳沟村的小村庄。早在上火车前,她就给家里拍了电报,算着日子,她下火车前,家里应该就能收到信儿了。
  摇摇晃晃半个月,火车终于停在了省城站,阮清拿着介绍信,母子俩在火车站的招待所修整了一晚,然后坐上了回县城的汽车。
  早上出发,傍晚才到的县城汽车站。阮清抱着儿子下车后,站在车站口来回张望,努力在接站的人群中搜寻记忆里熟悉的面孔。
  家里人口多,除了父母外,她还有一个大哥和一个小弟,阮清不确定来接她们的会是谁。
  “霞霞,霞霞,这儿!”阮家大哥阮八宝隔着人潮激动的挥手,他边叫妹妹的名字边逆着人流往前挤。
  家里收到妹妹的电报,按照上面的火车到站日期,他已经在县城汽车站蹲了两天了。今天要是再接不到人,他都要怀疑妹妹是不是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好在傍晚最后一辆汽车到站时,他一眼就在下来的乘客中看见了妹妹。
  兄妹一别五年,霞霞跟记忆中那个黑瘦的小丫头大不一样了。
  “哥,我还以为家里人不来了呢。”阮清看着穿过人潮,终于近前的男子,心潮有些激动。
  原主原名叫阮阿霞,五年前去首都嫁人时,嫌弃自己的名字太土,便自己做主改成了阮清。家里人却还是习惯叫她“霞霞”。
  阮清并不是原主本人,但想到回家后要跟原主家人朝夕相处,他们现在能来接她,就表明家里人还是在乎这个闺女的。家人越在乎,她的日子自然越好过。
  “哪能啊,爸妈算着你电报上的日子,催着我前天就来县上了。”阮八宝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看着眼前打扮精致,穿着军绿毛呢大衣的妹妹,一时不知道该不该伸手,只敢憨笑着打量妹妹怀中的外甥,“这就是我外甥吧?”
  阮清教着牙牙叫“舅舅”,伸手将孩子递到阮八宝的怀里,“哥,咱们是休息一晚再回家,还是现在就回?”
  “回村的车已经没了......”阮八宝有些为难,自己这两晚是猫在汽车站过夜的,只要躲着巡夜的人就没事。可今晚妹妹带着外甥,总不能也跟着在汽车站凑活。
  “那就住一晚,明天再回。”听到没车了,阮清当即做了决定,说完见阮八宝面有难色,以为他是担心没地儿住,立刻道:“我有介绍信,我们就在车站招待所凑活一晚吧。”
  一男一女带着个孩子,到招待所用介绍信开房,服务员的目光在他们中间来回打量,其中意味不言而喻。阮八宝一下涨红了脸,连忙说道:“她是我妹妹,我们都是阳沟村的,你看,这是我的介绍信。”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张折了好几折的介绍信递过去。
  服务员将两张介绍信上的内容仔细看了,才按照要求给他们开了一间房。拿上钥匙后,阮八宝道:“你先带着孩子上去,我去车站给人捎个话。”
  “捎什么话?要不咱们一起去,我们还没吃饭呢,看看外面有卖吃食的地方没有?”
  “这......”阮八宝结巴了一下,“那一起走吧,供销社就在附近。”
  阮八宝是给车站一个售票员捎话,他进去时,阮清并没有跟着上前,而是站在外面等着他办完了事,两人才一起去了供销社。
  “同志,馒头多少钱一个?”
  “五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