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44章 荀攸的堵漏

第444章 荀攸的堵漏

  刘备回营之后,关羽、荀攸等高级将领和谋士,也免不了过来商讨军情、说下今日新观察到的敌军近况,顺便看看有没有需要计划调整的地方。
  刘备当然也知道分寸,就把诸葛亮跟他讨论的、转述自李素的战略考虑,跟心腹们商量。
  荀攸听了之后,也是颇为赞叹,表示他一开始从纯军事角度考虑,确实也想调整计划,倒是李素的考虑更加深远,把政治军事结合起来算计了。
  夸完之后,荀攸灵机一动,不着行迹地叹息了一句:
  “右将军真是用心良苦。听说当年雒阳勤王之时,他也教过关将军赵将军不少注意事项,才没让杨懿火焚雒阳的危害变得不可收拾。此番,他处处想着保护百官百姓、宗庙社稷皇家宫室,也是不易。”
  荀攸说这番话,也是想跟李素进一步搞好关系,也是为那天他自以为“看穿了李素可能想故意借刀杀人”的胡乱脑补做个挽回。
  一方面,是因为最近几天他确实看到李素的很多安排,是确实在保全百官百姓,不像是搞清洗的人的姿态。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抵达长安日久,荀攸把前因后果捋顺,意识到“当初就算李素劝刘备更加穷追不舍咬住李傕,也阻止不了长安城内的第一波清洗和皇帝的出逃”。
  因为倒果为因来看,历史已经证明,李素当时的用心是“以董承想勾结段煨劫驾”来“陷害”段煨、逼迫段煨出于畏惧与李傕翻脸。
  但事实上,最后的结果证明李素这不是“诬陷”,董承真的这么干了。
  所以调用一个现代刑法学的概念,李素只能算是“因为具体的犯罪对象在行为时不存在,而导致的未遂”。
  说人话,就是李素怀着诬陷的主观动机想诬陷逼反段煨董承,但因为董承真的恰好主动就想这么干,导致李素的诬陷事实上应验、客观结果没有可侵害的“清白法益”,所以诬告未遂成了真告。
  既然如此,董承段煨的案发和行动,肯定比李素的反应更快,所以李素无论怎么快,都无法快过董承,那么李素也就从始至终不应该对长安城里“因为追杀李傕拖延而多死的那些人”负责。
  这个锅百分百是董承的啊。
  如此一来,荀攸忽然觉得自己当初在临泾县那一天,晚上找李素摊牌,变得有些傻了,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继续装糊涂呢。现在反而变成了“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让荀攸很想弥补修复,也彻底消弭李素在刘备那儿可能的“拖延坐视借刀杀人”嫌疑——虽然刘备现在心无旁骛,还没有对李素生出这种猜疑,但未来时间久了,回忆起来,未必不会往这个方向想。
  结果,今天他听到刘备转述了李素那么多“功在社稷”的巧妙安排,荀攸觉得弥补的时机来了。
  从刘备那儿回来之后,荀攸思之再三,决定晚上请段煨来喝两杯。
  段煨作为降将,虽然还是平东将军,但对荀攸也不敢小觑,有请客就来了。
  荀攸酒过三巡之后,摊牌对段煨说:“段将军,有些话我就直说了,这几天,我静下心来,算了一下李傕败退这些日子、长安各方的举动、先后因果。
  贵部梁兴的举动反应,着实是迅速,可喜可贺啊,能够逃过李傕清算的屠刀,把几千贵军的嫡系残部撤回潼关。他反应的时间,居然比李傕的兵败使者都早到,如此说来,当初你和董承合谋救驾,是真的了。”
  荀攸当然不知道段煨有没有在决战前就派遣密使梁蒙、提前警告梁兴带兵逃离李傕控制。
  但是荀攸可以知道,要么段煨派了密使通知梁兴跑,要么就是段煨真跟董承早有勾结,李素的所谓诬告根本不诬。这两种可能性里,必然有一种是对的,不可能两种都不存在。
  荀攸不确定的只是这二选一里究竟选哪一个。
  他这个问题,就把段煨逼得必须二选一承认一个了。
  段煨也没想到,当初他派出使者保存实力的举措,最后会发展成这样,所以段煨也心烦着呢。
  见荀攸把话挑明了,他也很希望荀攸教他,“我究竟应该二选一承认哪一个,承认哪一个对我自己长久来看更有利”。
  “还请荀参军教我。”段煨琢磨了一会儿,也懒得动脑子了,他见左右无人,知道荀攸肯定是想点拨他,索性就直接问了。
  荀攸面无表情地僵硬一笑:“这事儿,做了什么就是什么,怎么叫我教你呢?不过,我倒是可以分析一下,各种做法的利弊。
  过去那些纷乱,无非是两种可能:一个就是将军与董承合谋,直接明确目标就是要救驾去华阴。右将军通过费诗给你的书信,只是恰好点破戳穿了你,逼得你在泾原战场上也不得不提前倒戈。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董承对将军也有所保留,没有全部和盘托出。将军在被李傕调离长安时,只是跟董承松散地守望相助,让他帮你照顾一下你留在京兆的部队,免得被李傕图害吞并。
  只是董承利用了将军对他的信任,所以将军才被裹挟到了冒险救驾、让陛下舍弃宗庙百官独自逃生的境地之中。当然了,这也不是坏事,毕竟陛下安全了嘛。
  但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如果陛下不走李傕会不会狂性大发到这种程度造成如此损害,都无法假设,所以将来难免也有求全责备之人嚼舌头……”
  段煨听到这儿,已经意识到,承认被董承利用,似乎比承认跟董承高度同谋,要更加划算,至少也更加有利于他在皇帝和刘备之间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
  当然了,在皇帝那边也要稍稍小立一点功,因为只要他不说自己是全程同谋,“救驾之功”上他只能是次功,董承才是唯一独占大头的首功。
  但段煨是个趋利避害的人,在皇帝和刘备两股势力面前,前者那儿功稍微小一点、换取后者那儿完全不得罪,也还是划算的。
  就好比选项a:刘协关系+10,刘备关系-8;选项b:刘协关系+5,刘备关系不变。
  对求稳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人来说,当然选b。
  段煨立刻回答:“我当然是忠于陛下,也跟董承将军关系不错,守望相助。不过在救驾这事儿上,我是真不知道,被他调用了我的人马。”
  荀攸:“那不对吧?如果你不完全知情,为什么梁兴偏偏会在李傕的急报兵败的密使回京之前一天,就突然跟着董承动手?梁兴和董承不可能比李傕的使者更早预知李傕要兵败。”
  段煨一咬牙:“是我在费诗费从事到我帐中游说后,当晚就派出了密使给梁兴!但我的密信只是让他寻机自保,跟董承守望相助保存实力。后面都是董承利用了我的信任。”
  荀攸终于笑了:“既如此,何不早说呢,段将军,我觉得你明天还是找个不着行迹的时机,把这些话跟汉中王说一下。你没有什么错,只是想保存实力而已,人之常情,汉中王不会往心里去的。
  反而你掖着不说,将来大王自己察觉到了,反而不美。如果你觉得自己口才不便,找不到恰到好处的开口机会。明日中午你来中军大帐蹭饭,我也会在的,我帮你制造开口的机会,帮你挑起话头。”
  段煨松了口气,明明是互相帮助,却还觉得自己欠了荀攸老大一个人情:“多谢荀参军为我这点小事费心!”
  ……
  次日中午,段煨果然如约去了刘备军营,找的是个汇报围城部队部署的借口。
  刘备也理所当然地留段煨一起用饭,荀攸恰好也在与闻军机。饭桌上,几人就聊了起来,荀攸非常巧妙地帮段煨捧哏,不着行迹说到了“梁兴能跟着董承一起跑掉,真是运气好”。
  段煨这才顺势接过话头,貌似很无辜很疏忽地说:“哦?这事儿我居然没跟大王说过么?都怪这几日军情繁杂,居然疏忽了,我还以为我早就说了。这事儿其实是我提前派信使给梁兴送信了。”
  刘备刚听的时候也不以为意,饮食如故。但荀攸故作跌足叹息地帮忙接梗:“什么?段将军你早就派信使让梁兴跑了?结果才被董承利用了?
  唉,如此说来,咱当初在临泾劝主公倍道兼行、穷追李傕,以免长安城守军过早反应过来胡乱杀戮段将军的部署,倒是白操心了。咱再快,那也是跟李傕决战后,知道战果才能派出信使。哪里比得上段将军还没打就派出信使。
  由此也可看出,人智犹有尽头,那次我还为自己偶尔比右将军细心,想到了这一点而沾沾自喜呢,到头来也是白多算了一步,算了也没用。真是天意啊,荀某谋划数年,至今竟没有一个计策能实打实从因果两方面都完胜右将军,咱还要努力啊。”
  刘备还没反应过来荀攸的深意,只是一边吃着腌马肉一边安慰:“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公达你已经助孤良多了,不要总是跟伯雅比嘛……
  嗯?不过这么说来,长安城里这番浩劫,说到底是董承鲁莽了,他对陛下被劫走后,李傕会发狂到如何报复,根本没想清楚啊。”
  刘备不知不觉就彻底把长安城里一切李傕发狂的伤害后果,全部归结到了董承头上。
  而且还别说,这种说法,后来也成了同时期局外人的标准解读,哪怕是刘备阵营的敌人,想黑刘备和李素,都没法黑,在这事儿上也不得不承认“董承有救驾大功,但同时也要为长安城里百官被李傕过激反应杀害负一定的责任,而其他反李傕阵营的人都完全不用负历史责任”。
  连李素老婆后来写的历史书上,也是这个官方口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