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133章 陈旉农书

第133章 陈旉农书

  赵桓的目的当然不仅仅只是让百姓种地种的嗨这么简单,要不然他也不会让赵构去开海,开海是有风险的,海盗无处不在,开海需要海军,海军是花费。
  也更不会设立大宋皇家银行和大宋商行,因为这些都不是简简单单设置了上层建筑就有的。
  如果不想让大宋沦为奥斯曼那种封建地主大帝国,赵桓必须大兴经济,大兴经济最基础的是人民要能吃饱,并且有余粮。
  如果想让经济的增长更快,则必须积累巨量的原始资本,国内体量毕竟有限,要短时间积累起来不现实,所以必须开海。
  积累了原始资本后,朝廷就能想各种办法让钱在民间流动起来,资本流动起来了,商业就起来了。
  这就是赵桓理想中的规划,商业主义是具有强烈的扩张意识的,当大宋的商业主义达到一定程度后,国民是渴望对外扩张来满足商业的诉求的。
  此时的大宋教育也跟上来了,可以说大宋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上,首先大家要吃饱饭,饭吃不饱,国民是不可能去发展商业的。
  靠天吃饭的农业是非常不靠谱的,现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下一步是要提升生产力,所以现在皇帝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去给科学院施压,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搞出东西来,否则会严重影响到赵桓的计划。
  皇帝同意了徐处仁的想法,并放手让他去办,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第一步最好是低价卖给农民,至于后面农民怎么处理土地,就交给他们自己好了,朝廷只负责制定税制,并且提供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种田知识。
  总而言之,朝廷要想方设法提高粮食产量,又少从农民那里收刮粮食,国库的钱多从商业里抓,这才是健康长久的国策。
  退朝后,赵桓便又带着徐处仁急匆匆到了科学院。
  为了不打扰科学院这群人搞研究,皇帝悄悄叫了陈旉出来。
  看见自己的直属上司和顶头上司都来了,陈旉立刻知道皇帝是来要他手写的关于农业的理论基础。
  陈旉将东西准备好,呈递上去:“陛下,这是臣汇总多年手稿的心得。”
  赵桓接过来开始翻看,他也不是专业种田的,也不了解大宋目前的农业,反正就是大致看懂一些,里面除了有农业小型生态系统的搭建,还有肥料、农具等等使用方法。
  “卿大功一件。”
  “谢陛下夸奖。”
  “徐相公,将陈卿这份心得印刷出来,即可分发到各路各州府,下沉到村里,上自转运使,下至里正,人手一份。”
  “陛下,如此大张旗鼓,万一传到金国和党项人手中便不好了。”
  “怕这个作甚,这种东西你是无法保密的,干脆公开出来,朕只要改善各地的良田,提高粮食的生产便可,对了,这里面应该更适合南方,北方之地也有可用的,全国各地皆发放下去。”
  “是!”
  “韩公廉呢?王奎安,去将韩公廉请过来,不许惊扰科学院。”
  “遵旨!”
  王奎安迅速小跑过去,不多时,韩公廉到。
  “微臣叩拜陛下。”
  “韩卿免礼,朕有一件要事今日必须与你和陈旉说。”
  “请陛下明示。”
  赵桓捉摸着,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前世读大学的时候不是农业学科,小时候也很少下田,也只是去田地里偶尔看见过农民伯伯们的身影。
  “卿看目前耕牛身上的农具,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更加省力,同时可以加快速度。”
  韩公廉和陈旉相互对视一眼,他们没想到年轻的皇帝居然对农业如此感兴趣,最近他们的确是在研究关于农业方面的许多事情。
  例如将耕牛身上的“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
  例如在耕牛的绳索上挂上挂钩,挂钩是将发力装置和运转装置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
  再例如犁床或犁辕上附上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
  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
  另外民间有少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砘”的东西,它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
  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
  这些其实在民间的某些地方都有开始使用,只是做工上有些粗糙,且没有人将其系统化整理出来。
  甚至还有人将挂钩改进成弯曲的弧形,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装置与运转装置的联系,提高了速度。
  陈旉将这些都与皇帝说后,赵桓像是听天书一样,他感觉自己这个现代人真是够蠢的。
  赵桓道:“陈卿可有将这些整理成书籍?”
  “启奏陛下,这些有的是臣在民间亲眼所见,有的是臣遣人去收集的,时间匆忙,臣尚未来得及整理。”
  “无妨无妨,卿便安下心来好好整理。”
  赵桓颇有些激动,转身又对徐处仁道:“徐卿,待陈旉的新手稿整理出来后,一样打印出来,分发到全国,从上至下好好学习,让户部的人好好监督。”
  新的权力架构中,户部从三司中独立了出来,三司作为独立的财政中枢存在,户部的精力被释放出来,皇帝的意图也很明显,你户部以后给老子好好管理人口和良田,别出幺蛾子。
  “遵旨!”
  赵桓又道:“对了,要给陈旉的这本书取名字,卿等取个名字吧。”
  韩公廉笑道:“不如就叫《农书》。”
  “陈卿意下如何?”
  “陛下说什么便是什么。”
  “那便叫《陈旉农书》好了。”
  “多谢陛下赐名。”
  皇帝转身离开后,韩公廉道:“没想到我们这位天子对工事竟然如此痴迷,对农事也颇为关注。”
  陈旉道:“这位天子与历代天子皆颇有不同,不仅对工事和农事,对军事,对治国,对商事皆有兴趣,对百姓如太祖一般呵护。”
  “真是一位圣天子呀。”
  离开后的赵桓并不知道科学院的两位大佬在拍他马屁,他很激动,再三对徐处仁强调:“给朕全力抓紧,迅速将《陈旉农书》推行下去,每个地方前三个月由地方官员遣人专门受教农民,对了,《陈旉农书》印刷出来后,给石子明一份,朕不仅要让他将关键内容登到大宋邸报上,还要放到学校的教育中。”
  “天子圣明。”
  徐处仁总算是舒了一口气,提高农业生产自然是好的,至少迁移人口的时候,顾虑会少很多。
  皇帝转身又问道:“燕云的人口迁移进展如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