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科幻未来>纳米崛起> 第538章 重要性

第538章 重要性

  与此同时。
  在德克萨斯州内部沿海,即墨西哥湾附近的近海区域。
  两艘霍去病级、一艘秦琼级,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墨西哥湾的海湾海底平原中,这里平均水深超过1500米,非常适合潜艇航行。
  虽然之前的恐荒岛事件后,诺亚会加强了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声呐布置密度,但他们的技术仍然很难捕获霍去病级和秦琼级的声呐信号。
  加上他们一直墨西哥湾为自己的内海区域,本身防御相当松懈。
  这这种松懈,让三条大黑鱼悄无声息的进入了海湾的海底平原中。
  潜艇小队的指挥官宋耀民,看了看海图数据,发现他们已经来到第一个目标区域。
  该海域,距离佛罗里达州的西海岸,直线距离不足183公里。
  宋耀民拿起对讲机吩咐道:“按照原定计划,开始执行任务。”
  “收到。”
  只见体型庞大的秦琼号,从鱼雷发射管发射了一枚特制潜航器,该潜航器向佛罗里达州的大陆架匀速潜行,速度大约25节左右。
  随着潜航器越来越逼近海岸,海水深度也越来越浅,为避免暴露,通过水下超声波通信系统控制的工作人员,开始给潜航器减速。
  然后启动声呐探测系统,探测佛罗里达西海岸附近的海底水文,很快工作人员就发现了一处合适的小海沟。
  海沟深度在330~410米左右,宽度350~900米,长度大约16公里左右,这个深度不会频繁的人类靠近,有利于隐蔽。
  潜航器用了一个多小时的仔细勘探,终于发现了一处合适的藏身之所,一个天然的海底岩洞,刚好容纳潜航器停靠。
  工作人员操作着潜航器停泊在岩洞内,然后潜航器的底部伸出微型钻头,向地下钻孔。
  这台潜航器,其实就是一台海陆两用的顺风耳声呐器,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了。
  目前顺风耳的陆地监测范围,已经提升到2200公里左右,海水检测范围则是800公里左右。
  当然越靠近目标,探测到的声呐数据则越清晰越准确,这也是潜艇小队进入墨西哥湾的原因。
  之前宋耀民已经带着潜艇小队,将这种顺风耳声呐器,布满了整个加勒比海。
  潜航器内部出来一台海洋型声呐和一台陆地型声呐,另外还配备了同位素核衰变电池,可以在海底工作15~25年。
  另外配备了微型自爆装置、微型电脑、多频道超声波通信系统,最大通信距离为海底300公里左右。
  一般而言,潜航器之间的距离,都会维持在200~240公里之间,另外潜航器可以通过远程控制,通过电动螺旋桨快速移动。
  虽然超声波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非常慢,可传递的数据量也不大。
  但胜在安全隐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通过远程控制,调整通信的超声波频率,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这种密布海底的超声波通信网络,和声呐探测系统,可以无死角的监控全球海洋。
  为了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燧人安保公司长期派驻两艘秦琼级,驻扎在加勒比海的海底,作为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带等海域的固定声呐数据中心。
  就算是需要休整,也是采用轮班制,确保该区域至少留守两艘秦琼级。
  实际上,这种隐蔽的海底监控系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海域蔓延着。
  特别是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这些靠近诺亚会、露西亚的区域,都在布置顺风耳系统的声呐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尽管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和技术优势,但这不是傲慢自大的理由,投资五百多亿来布置这一套系统,在黄修远看来,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非常有必要。
  更何况,顺风耳系统也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军用领域,在海底水文检测、海底矿物勘探、板块运动、地壳地幔勘探、地震研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国内,从去年开始布置的地下顺风耳系统,就带来了丰富的地层数据。
  包括各种埋藏在1000米以下的矿物分布,还有地下水分布、岩浆层分布、板块运动数据之类。
  这些数据,让燧人系的地质研究所,和科学院的地质研究所,都获得了丰厚的科研回报。
  其实单单是地下矿物分布,就足够让这一次投资回本了,地表浅层的矿物情况,经过人类几个世纪的勘探,已经被摸得七七八八了。
  倒是海底和陆地一千米以下的地层,人类至今仍然知之甚少。
  虽然一千米以下的矿物,不具备大规模开采的条件,但这仅限于铝铁铜锌锡之类的元素。
  如果是稀缺性的稀有元素,就算是一千米以下,仍然具备开采的价值,更何况现在的钻孔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地下几公里深度的开采,并非异想天开。
  在内部的相关地质勘探报告中,目前发现了很多,具备开采价值的矿藏。
  比如在赣省的九江附近,就在地下6000~6500米左右的区域,发现了一个小型的天然气田,如果是普通的天然气田,这个深度并不值得开采。
  关键是这个天然气田,是一个富氦气田,得利于其封闭的地层,将其中的氦气牢牢地锁在里面。
  根据初步勘探数据的评估,九江气田中蕴含了6000~8000吨氦气。
  又比如国内非常稀缺的铀矿,这一次也发现了好几处深层矿脉,而且是丰度相对比较高的富矿。
  另外还有各种稀有元素,除了国内的矿物,东南亚、东北亚和澳洲的矿物,以及周边海底的矿物,都发现了一大批。
  这些资源就算现在不需要,说不定未来用得上,可以作为战略储备。
  特别是太空时代初期,由于飞船航速太慢,从外星开采矿物的成本比较高,这个尴尬的过渡阶段,肯定只能依靠蓝星本身的矿藏资源。
  这样一来,这些在海底和地层深处的矿物,就会变得至关重要起来。
  别以为现在的航天领域,那些稀有元素之类可以勉强维持供应,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旦真正的大规模进军外太空,航天器的规模至少要扩充上百倍,才可以保证顺利开拓月球、火星,实现初步的太空移民。
  这个时候,资源肯定会迅速被消耗,而且很多稀有元素在航天器中的作用,几乎是短时间内不可替代的。
  比如耐高温材料中的钼铼钨,以及强磁材料、超导材料中的稀土元素,核衰变电池中的钚,这些都是非常稀缺的元素。
  一旦原材料供应不足,可能会导致航天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
  在竞争激烈的太空领域,一旦后劲不足,后果可能丧失晋升星际文明的机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