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重生一九零二> 第一百六十五章 国内社会的感触,起事布置

第一百六十五章 国内社会的感触,起事布置

  从鸦片战争到慈禧太后,清廷也何尝不想奋发图强,奋起直追,奈何千年的桎梏和惯性依旧推动了这个老大帝国沿着下降的通道而不断沉沦。
  晚清的最后七十年,自从“天朝上国”的迷梦被西方列强无情的打破后,清廷对于西方的文明也在观望着、试探着和不断的学习着。但是,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的一败涂地,让帝国仅有的一点自尊和自大,就象慈禧太后晚年接见大臣时经常性的涕泪长流一样,在蓬勃发展的二十世纪初显得是如此的可怜又可笑。
  而这次出洋考察,清廷等于正式承认了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的优越性。这在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之时,是清廷改善自身形象,融入先进文明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说,五大臣出洋考察是晚清最后十年里难得的一抹亮色,曾经给沉沦中的国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遐想。
  一九零六年九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立宪,终于迈出了清廷乃至中国历史转型的第一步。但是,即使坚请立宪的考察大臣也意识到,这一步走得很蹒跚,也很艰难,前途未卜。
  而陈文强率领着部分技术人员,在铁路巡警的保护下,由长沙南下,沿着粤汉铁路的大致路线走了一遍,同样的辛苦、艰难。倒不是说遭了很多罪,而是在巡视的时候,也考察了一番内地的社会状况,切身感到了民生之艰难。
  湖广应该是富庶省份不假,但赔款的负担也同样增长,而这些负担几乎是完全转嫁到了平民百姓头上。
  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难以想象的贫困之中!陈文强是他无多次亲眼目睹之后,才深有感触,由此而得出的结论。
  他在城市和乡镇经常看到小孩子或者妇女一只手握着三四枚铜板,另一只手拿着破瓷碎碗,一脸庄重的表情去购买全家人饮食的必需品,酱醋油盐。
  消费清单极可能包括:木炭,一个铜板;米或者面粉,两个铜板;卷心菜,一个铜板。如果比较有钱的话,可能会再买一个铜板的食油或者酱油。在极稀少的情况下,或者在重大节日里,可能会多花一个铜板,买大约一汤匙的水酒,回家热一下,吃饭的时候慢慢享受。而用过量开水煮过的白菜或卷心菜就是他们的最常吃的,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则可以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了。
  他看到百姓所住的用土块或者碎砖头垒起来的,外面糊上一层泥巴的破烂房子。一家人就挤在这样的一间或者多间房屋中,地是砖铺的,或者干脆就是泥土地;窗户是纸糊的;很多房子都没有烟囱,屋子里在夏天和冬天也都不生火。只有在做饭的时候才生火;全部家具包括一张桌子,一两把凳子,经济允许的话可能还有一个柜子……
  他看到十几个大人和小孩子为了一堆牛粪而争得不可开交……
  普遍的贫困,遍地的厘卡,沉重的赋税,为生活奔波的麻木民众。如果说革命或者是改变这所有不平现状的前提,陈文强多半不会加以否认,但谁要再说革命是万灵丹,他准会嗤之以鼻。
  而革命要得到底层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光空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改变,哪怕是微小的,哪怕是能让老百姓多吃上一个馍,老百姓也能知道革命的好处。
  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陈文强走到现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随,说得不客气一些,那就是两个字“好处”。跟着他能赚钱,能升官,能把革命干好,能吃香喝辣。
  当然,一个多月的行程,陈文强除了深有感悟外,也对铁路的修筑情况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如果要达到他的目的,在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修成,广东省也要尽快动起来,特别是韶关段,那将是一个困难的路段。
  要克服困难,加快进度,自然不能光依靠全民筑路的人海战术。来自于后世的思想,使陈文强更迷信于科技和机械的力量。早在开始筑路时,他便与中外技术人员进行过认真的商议,从德国订购数套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等机器设备。
  现在,机器设备已经运到,爆破器材也准备齐全,科技加上人海,如期筑完铁路便相当有把握。而困难,也就剩下了一个——钱,只要资金跟得上,工程难点倒算不了什么了。
  借外债是一方面,中侨银行的支持则更加重要。此时,中侨银行终于显示出了与传统票号那古老低效所无法比拟的融资能力,给予了陈文强全力支持。
  付出和收益当然是经过反复计算衡量的。投资巨大是事实,但粤汉铁路的前景,以及依托铁路所进行的扩张,却使中侨银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湘、鄂两省,因为张之洞的强令,中侨银行印发的钞票已经接近了半官方货币,流通基本不受阻碍;广东呢,已经打下了基础,由陈文强最后拿下是不成问题。
  再算算铁路沿线的城镇,有多少分行、支行能够设立,随着信誉和实力的增强,又能吸收多少民间存款?
  更不要说德资的注入,与德华银行的协议,张镕轩的日向银行的合作,中侨银行已经具有了国际化银行的雏形,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国际汇兑业务。
  而粤汉铁路每周的进度,都在报纸上予以登载。这是陈文强的宣传造势,效果很好,面向全国范围的招资募股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良好势头。
  这一切都使中侨银行乐于支持陈文强的修路大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关系。
  等陈文强一行人赶到广州,正式接手粤汉铁路公司广东分公司时,广东段铁路的修筑已经开始,自广州黄沙码头至源潭的铁路已经修了二十多公里。
  广东富商多,筹款最多,铁路公司也完全是商股,乌七八糟的事情不是没有,但却比湖北、湖南少得多。而且,大多数董事、股东的思想比内地士绅开放,是希望尽快修成铁路的,否则后来的历史上也不会选举詹天佑任总理兼总工程师,工程进展也相当迅速。
  陈文强的脾气向来是你对我好,我便以好相报;你要惹我,我便凌厉反击。广东分公司的顺利合作,使他少了麻烦,反过来,他也给了董事、股东们更多的让利。
  虽然说接手铁路公司没有什么波澜,但陈文强的到来,雷厉风行的一番布置,筑路工作立时便紧张有序地加快了速度。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陈文强要的就是速度。同时,为了弥补技术力量的不足,也因为广东比较开放,陈文强聘请了比湘鄂两省更多的德国工程师。而施工方法,也同样采用了与湘、鄂两省差不多的人海战术。
  接手公司、布置工作、安排人员、招募巡警……再加上拜见两广总督,参加广东宪政同志会会议等等,又去德华大学和黄埔船厂参观视察,忙碌完这些事情之后,归心似箭的陈文强在九月下旬终于回到了崖州。
  说归心似箭,除了想念彩凤等亲人,还因为广西起事在即,很多重要的事情都需要陈文强最后拍板决定。而回到崖州的第二天,早就得到消息的吴禄贞等人便赶到了,召开了秘密会议。
  “李准率舰队出海巡视,刚刚在榆林港添淡水、增物资,轮船公司如约派出货船随行。显然,他对琼州还是挺放心的。从时间上看,巡视南海、西沙,没有一两个月,怕是回不来的。”万福华首先介绍着最近的情况,也加上了自己的判断,“七八个月以来,用蚂蚁搬家的形式,已经向越南基地运送了六百四十条长枪,两百一十支短枪,还有弹药、服装、医药等,虽然还达不到计划的数量,但也相差不多……”
  陈文强一边听着,一边想着昨天拿到的文件资料。那里面比较详细,是关于基地兵工厂的生产情况,以及所有产业的经营状况。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兵工厂已经生产制造出了很多令他感到欣慰的产品。木柄手榴弹,这个并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的武器在今年二月份已经研制成功,到现在为止,已经生产出了四千多枚,如果加班加点,产量还能够再度提升;麦德森机关枪则是在今年四月份仿制成功的,虽然仍脱不了手工装配,部分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较;毛瑟步枪及弹药的生产制造也很顺利,日产枪枝五十条,子弹数千发。
  这些生产是保密的,而借着湖北枪炮厂分厂的名义,可以公开建厂生产的崖州兵工厂也于七月正常生产运转。现在日产汉阳造四十条,子弹三千余发。
  而陈文强看到的不仅是生产能力,更关注的是目前能够马上投入到起义的物资。比如仿造的麦德森轻机枪已经有了三十多挺,手榴弹四千多枚,步枪三千余枝,各式子弹十余万发……虽然可以在起事后想方设法再进行秘密补充,但陈文强要的是最把握的起事,就是在中断供应的情况下,起义的部队也能够独力坚持一段时间。
  “事实上,在七月中旬之后,枪枝弹药的偷运便已经按照你的指示停了下来,现在只保持着人员的输送。”万福华有些不解地看了陈文强一眼,说道:“当然,已经运进去的枪枝弹药进行训练是足够的,甚至发动起事也是可以的。”
  觉察到万福华的疑惑,陈文强慢慢地进行了解释,“停止偷运枪枝弹药是因为少量多次很危险,容易为法人或清军截获,以致使敌人提前有了防备。对于起事队伍的武器、弹药供应,我觉得可以进行一次数量巨大的物资运输,一下子就能供应起事队伍坚持数月之久。”
  “文强的意思是要起事队伍占据一个港口,以便整船地运载枪枝弹药,一次就补充个够?”吴禄贞试探着询问,眼睛却习惯地看向了地图。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陈文强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不光是物资,我还想一下子就向大陆投送千把人的部队,与起事人马一起,在滇、桂、越接壤地带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呢!”
  “这比原来的计划规模要大很多啊!”吴禄贞用手指了指地图,“那就是要在广西沿海——嗯,防城、钦州……起义部队首先便要光复一地,使运输船或船队能够停泊靠岸,以便接收物资和支援队伍。”
  “我瞩意防城。”陈文强点了点地图上的地名,说道:“离越南基地很近,据现在的情报,那里的清军也不多,是吧?”
  见陈文强把探询的目光投过来,吴禄贞更加熟悉相关的情报,点了点头,说道:“一个巡防营,起义人马倒是很有把握击败他们。”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如果象你说的,再投入千余精焊部队,广西的全部清军也未必能够抵挡。”
  广西新军还未建立,旧式的巡防营的实力显然并不被吴禄贞所重视,甚至是很瞧不起。
  “声势大了,要对付的便不会只是广西的清军。”陈文强沉吟了一下,说道:“边打边扩充,边训练边实战,背靠越南基地,可进可退,以长期坚持、稳固发展、不断壮大为主。西南地区,清军的力量不足,我个人来看,达成计划目标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这种大量运输人员、物资的行动几近于登陆作战,对革命军的指挥官和士兵来说都是初次尝试。越南基地的友军先行攻占港口、进行策应是一方面,另一个有利条件便是从崖州至广西的经常性的运输铬锰矿石的货船。这些船只因为陈文强的原因,几乎不会受到海上盘查。而广西的港口又是中国地盘,法人也无权拦截。
  只要时间能计算好,只要起义部队能顺利攻下桥头堡,并守住一两天,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输送便不是什么难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