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都市生活>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717章 九卦易经

第717章 九卦易经

  第七百一十八章九卦易经
  王美娴说道:“我觉得这狗就是白大它们的祖先,你看它的尾巴现在还立着呢!”
  说完喊了一声:“对不对白大?”
  白大正在门外跟一根扇子骨较劲,闻言抬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阵乱点,白塔尾也随之乱摇。
  一桌人都笑惨了,王美娴又说道:“不过这故事有一个地方有毛病……”
  育爷爷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奇地问道:“哪里有毛病?”
  王美娴说道:“就是那个耇里啊!你看他只负责出主意,然后把什么事情都推给耇先和白大去做,自己就知道躲在后边!”
  于是所有人就若有所思地看着李君阁。
  李君阁端着酒杯都傻了,这熊孩子又暗施冷箭!
  赧笑道:“这个……呵呵……人家耇里那是苗家的先祖……我是汉族……美娴你知道你皮叔是很老实的……”
  一群人就翻白眼,老实个屁!美娴这故事没毛病,你面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耇里!
  等到一顿饭吃完,大家还在喝酒,王美娴已经靠在育爷爷的怀里睡着了,另外一桌上,好几个脑袋也开始一点一点。
  李君阁抱着王美娴,阿音牵着孩子们,送他们上床睡觉。
  然后妮妈妈欧奶奶开始上绣楼去替阿音整装。
  等到阿音再次下楼来,搞美术的几个完全惊呆了。
  李君阁很满意这个效果,他第一次看到阿音盛装的时候,也好不到哪里去。
  吴梅仙翻出数码相机就开始拍摄,对阿音说道:“阿音,一会你将上午摆祭品时候的动作穿着这身衣服再摆一下,太震撼了!”
  李君阁笑道:“吴老师,到时候阿音头帕银饰要取下来放一边,那才是准备在祭祀完祖宗之后,收拾打扮去游方的少女形象。”
  吴梅仙不由得赞道:“这个想法好!这就是功夫在诗外了!比师兄们那些想法靠谱!”
  李君阁又说道:“阿音他们的衣服有很多说道的,每一处花纹都是他们的故事,这个就更不能画错了。”
  吴梅仙都傻了:“故……故事?”
  李君阁指着阿音的裙摆:“随便举个例子,你看阿音裙摆底部两条横道,上边那条黄色的叫黄水大河,下边那条青色的叫清水大河,意思是苗家先祖最先是迁徙过黄水大河,然后再迁徙过清水大河,呵呵呵,错乱不得……”
  吴梅仙说道:“啊?这么浪漫美丽的传说?”
  李君阁叹息道:“一点都不浪漫,这是他们和轩辕氏斗争失败后迁徙的路线图,还有别的花纹,是他们的神灵,祖先,图腾,途径的城镇,山脉,溪流……”
  育爷爷也换上了赤色花带的长袍,出来说道:“是啊,古歌里说,这一路过来,该丢的东西都丢光了,连文字都没了……不过既然衣服还在,先祖们便将历史绣到了衣服上;既然人还在,先祖们便将历史唱进了古歌里。然后带着仅有的兵器,谷种,火种,木鼓,竹筏……一路流离,最后我们这一支,就来到了这里定居下来。”
  嘉州四老不由得肃然起敬:“育老,你们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育爷爷从神龛旁边取下一根竹竿,说道:“走吧,棰牛祭,又不一样了,我带着大家去观礼。”
  竹竿有年头了,育爷爷带着众人下坡去广场集合,育爷爷走在前边,边走便给大家介绍:“这叫‘奥兵’,里边有一块布,各家都有,祖先的灵魂就居住在里面。”
  “苗族苗族,这‘苗’,就是竹笋的意思。苗族祖先,因为见到大雪压弯竹子,便发明了弓箭;被竹片划伤了手掌,便发明了刀剑;见竹子被水冲上泥滩,便发明了可以在泥地和水上两用的竹筏……”
  “竹子,对我们有特殊的意义。你们汉家‘同饮长江水’,‘本是同根生’的说法,我们苗家也有,我们的说法是‘一条河的水,同根竹的叶。’”
  “同为伏羲后人,类似你们汉家的八卦易,我们苗家也有匹配的学说,称为九卦易。”
  “你们是两爻,我们是三篿。”
  “爻,是蓍草;篿,就是小竹枝。”
  “篿者,数之根,法先天而生。天地之始,象三而已。雷为火,属阳;龙为水,属阴,夔为气,属顺。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双阴也不生,双阳亦不长,水火相济,阴阳合和,厥生为气。气者,万物之本,变化之祖,而数术之宗,故居数为三。三者生之数也,故谓‘三生万物’。”
  “笐者,篿之运。其象有三,以包宇宙而定顺逆,以测时运。各以其象定。火是以定音,水是以定位,气是以定色。九音、九位、九色以定事物。笐有二十七笐,其本居焉,故为大。”
  “箸者株也。笐之末曰箸。箸之筮八十一态。数之运尽在其中。箸火知官运;箸水知财运;箸气知命运。三运者,人生之大本也。大本非不可知,其可知也;非不可测,其难测也。知之在箸筮,故曰见微知箸。微乎微乎,玄妙之贞!”
  育爷爷突然停下步子,猛然转身,虎目含泪:“一样有制图,一样有释义!皮娃啊皮娃!这些东西!相比你汉家的《易》,如何?!”
  李君阁从小到大极少流泪,现在已经听得满脸泪痕,拉着育爷爷的手说道:“育爷爷,这是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结晶啊!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啊!此等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怎么我听都没有听说过?!”
  育爷爷说道:“其实你可能听说过,‘《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李君阁目瞪口呆:“《易传?系辞下》,靠这里真有九样!”
  育爷爷说道:“这一段,是子夏发现的,他交给孔子时说道,这是他搜集到的关于九卦解析的文字,已经散佚严重了。孔子看过这残存文字后非常高兴,将之称为‘九卦三陈’,让子夏记录到了汉家的《易传》当中。”
  “之前我念的那些,是清代苗民杨老七口传,你们汉人翻译的。可惜我们苗人文化水平不如你们汉人那么高,这些东西虽然在我们这里一代代传下来,可也一路走一路丢,到现在已经变得和子夏捡到九卦竹简那时候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个壳子……皮娃你说,你说要是当时夫子懂苗语,认识那时候苗人中的大巫,我先前背的那段,和后边背的这段,能完整记录下来,传至今日仍然还在一起,仍然全须全尾,该有多好?该有多好啊!”
  李君阁眼神呆滞:“已经……没了?”
  转念一想,也是,没了正常,有,那才不正常。
  ……
  当九黎之族强盛之时,他们的精神指导,应该就是这部《九黎易》。甚至在文化巅峰的时期,轩辕之族还翻译过他们的汉文版,也就是后来子夏得到的那点残余。
  其实还可以看出,两部《易经》,其文字结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都有相通相同之处,就是一条竹根之上的孪生竹笋,几乎可以说成是两族上古时期同一个先祖的直接证据。
  伏羲,女娲,神农,皆出自东夷九黎,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传说,大多数也来源于此。
  因此甚至可以进一步推论,当时九黎的人文传承,可能还超过了轩辕一族一些。
  然而战争开始了,其后就是失败,逃亡,迁徙……
  在迁徙的途中,大量的文卷资料无法携带,一步步丧失……
  精神领袖的地位,被军事领袖替代。因为部族存亡,已经成了九黎一族当时最大的问题。
  读书人跑不过士兵是当然之理……最后,大多数知识分子被干掉,文字消失,文化传承变得岌岌可危……
  再后来,九黎之族,从一个大部落联盟,散布成一个个小村落,《九黎易》,从判定联邦大事的纲宪,沦落为乡间婚丧嫁娶的占卜指南。
  因为失去了对《九黎易》有透彻理解的那部分人,再加上传承人的天资和水平,不足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那些让孔子都欣喜若狂的《易传》部分,和经中本身的卦象解释,也就是对《九黎易》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进行剖辨和解析的那部分,也逐渐消失了。
  只留下了大纲,制图,而卦辞和系辞,只保留了乡民们能简单直接理解的那部分——吉,凶。
  到这个地步,《九黎易》就彻底死了。
  这部辉煌的巨著,如其在春秋时期翻译,或可备周详;在秦汉时期整理,或可全大略;在唐宋时期挽救,或可存筋骨。
  等到清代再想起来,那就只剩一个皮囊了。
  至于现代,呵呵呵……
  丁老也叹息道:“太可惜了……千年文明泱泱,不知道多少好东西遗失在历史长河里边。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发现的微渺可能了……”
  接下来整个观礼,李君阁就很郁闷,很失落,一点高兴不起来。
  虽然祭台上牛头,猪头,祭礼成堆,很好地说明了今年悬天寨的富裕程度。可育爷爷却和李君阁一样,似乎也没有了庆典的欢愉,主祭领呼的时候,声音中充满了无限的悲壮和无奈:“太阳出来——乌云散开——祖公祖婆——期期来请哟——”
  寨子里边男女老少举着各家的“奥兵”,齐声呼应,声音里边却全是重大庆典到来时的欢愉。
  接下来,就是芦笙,鼓舞,游方了,整个广场上,游客和苗民,都陷入了一片狂欢的海洋。
  还是阿音见到李君阁情绪不对,强行拉着他加入了鼓舞的行列。
  鼓舞鼓舞,名同其实,李君阁跳着跳着,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他也想开了,那么多的大学问家都不关心这些,原汁原味深入浅出的《论语》都没几个人读了,就老子一个农家乐老板在还这里替古人惋惜,我去特么的吧!
  心里边一股匪性上来,那就没心没肺了,跳了个天昏地黑,回到阿音家里蒙头大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