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集

  1、虔州府衙 日
  突然,衙役喊道:“钦差大臣到!”
  赵抃一惊,忙喊道:“有请!”
  赵抃见钦差大臣忙作揖道:“不知钦差大臣远道而来,有失远迎,失礼,失礼!”
  钦差大臣连连拱手道:“哪里,哪里,赵大人为虔州百姓操劳敬佩,敬佩!”
  赵抃:“请坐!”
  赵抃与钦差大臣坐落后,衙役送上茶水。
  钦差大臣开门见山问道:“赵大人,自虔州每年从淮南运盐七百万斤,朝内议论纷纷!从淮南采购大批量的盐来虔州,会不会造成淮南那边缺盐?从而,抬高当地的盐价?”
  赵抃道:“请大人放心,淮南产盐量全国居首。虔州从那儿调盐,可以促进淮南百姓多晒盐多制盐,增加当地民众的收入,带动经济发展。而虔州则由于降低了采购价格,既杜绝了不法商贩囤盐贩盐,抬高价格的伎俩,又迫使盗盐者销声匿迹,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钦差大臣听赵抃一番话不觉连连点头:“赵大人,你一番话说得老夫心服口服。”他叹了一口气道:“实不相瞒,朝内官员对你这一做法有赞成,也有否定,更有人怀疑你,各种议论都有。皇上此番派我前来虔州,实地考察盐事,实际上也有调查大人之意。”
  赵抃点头道:“我赵某人做事一向光明磊落,一心为民。对于,从淮南采购大批量的盐来虔州之事,州府由通判周敦颐一手操办,望大人再找周通判细谈。”
  钦差大人连连点头,道:“赵大人,一琴一鹤,清正廉明早已誉满京城。让我再找周通判谈谈虔州的做法以禀报皇上。”
  赵抃连连点头。
  2、议事厅 日
  钦差大臣与通判周敦颐交谈。
  周敦颐禀报道:“……赵大人与我商议之后,制定出一套虔州特有的供盐章法……”
  “哦,该供盐章法具体是怎样的?”钦差大臣十分兴趣地问。
  周敦颐道:“是这样,每斤盐折钱四十,以所辖十县的五等户夏秋税率为折钱标准,令籴盐两斤,随夏税入钱偿还官府。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官盐的收入,又使得眼下无钱的百姓也有食盐用……”
  钦差大臣肯定地点点头。
  周敦颐接着又说:“这样就堵住了盗贩私盐的歪风,促进了虔州社会的稳定太平。”
  “不错,方法不错。”钦差大臣称赞道:“这个方法切实可行!”
  周敦颐道:“大人,明日我带你去走一走,看一看虔州的盐市场和百姓家庭用盐的情况。”
  “好,好,”钦差大臣连声道。
  3、一组短镜头
  周敦颐带钦差大臣一行来到虔州市场上,货物琳琅满目,物价平稳……
  周敦颐带钦差大臣一行来到一家盐店,与老板交谈盐事情况,钦差大臣不时点着头……
  周敦颐带钦差大臣走村串巷,询问百姓家用盐情况……
  ……
  (旁白):“周通判带钦差大臣一行来到市场和盐商、百姓家庭了解食盐情况,看到市场繁荣稳定,食盐价格平稳,百姓称赞,不觉连连点头赞赏。”
  4、宫殿 日
  金銮殿,金碧辉煌,仁宗皇帝上朝,文武百官齐拜,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仁宗道:“爱卿,此去虔州考察盐事有何禀报?”
  钦差大臣:“禀皇上,虔、汀两州毗邻,均不产盐。因此,两州不少人私下购得两广之盐,运回家乡出售以求暴利。每年秋冬盗贩食盐的人,就几十人一群,上百人一伙,携带武器来往两广之间,每到一处,还抢劫粮食钱财,掠夺妇女,结伙抗争,与官府械斗,杀伤官兵。年深日久,盗贩私盐成了虔州等地区一大祸害。赵抃去虔州上任后,采取了不少办法解决老百姓的食盐问题。他移文江淮,每年从淮南运盐七百万斤到虔州,按户分给百姓。民间足盐,寇盗自息。”
  仁宗皇帝听了大喜,点了点头。
  钦差大臣接着道:“下官认为虔州食盐已久,不可改。同时,虔州的供盐方法也十分可取。这样做法既保证了官盐的收入,又使得眼下无钱的百姓也有盐食用。可以说,赵抃到任之后,首先解决了百姓最为迫切的食盐问题,保证了百姓食用,堵住了盗贩私盐的歪道邪路,促进了虔州社会的稳定太平,还增加了朝廷的税收收入。”
  “好,好,此乃赵抃一功矣!”仁宗皇帝龙颜大开道。
  (旁白):“钦差大臣一番奏本,也平息了朝中官员对虔州的道听途说,评头论足。”
  5、虔州府衙 日
  赵抃正在审阅公文,周敦颐匆匆进来。
  周敦颐禀报道:“赵大人,虔州城的旱情越来越严重,连续三月无雨,贡水近涸,舟船阻塞。农村更是灾情严重,如此下去,虔州百姓……”他无奈地摇摇头。
  “是啊”,赵抃道:“我本打算明日携衙门众官,出虔州城察看灾情,然后共谋良策解决此事。”
  周敦颐点点头。
  赵抃站起来到周敦颐面前拉起他的手说:“几失君矣,今日方知周茂叔也。”
  周敦颐两眼深情地望着赵抃,感激道:“赵大人为人正直,为官清正,为人表率矣。”
  赵抃歉意道:“当年合州视察,被一些毁谤之言所迷惑,对你错怪,而你却处之泰然,并不申辩。现一起共事,了解你的为人和风格,令人敬佩。”
  “谢大人夸奖!大人确是我的良师益友矣!”周敦颐感激道。
  两人紧紧握着手……
  6、乡村 日
  晴空万里,赵抃携带周敦颐等衙门众官一行,出虔州城来到乡村察看灾情。
  赵抃一行站在田头,只见田地龟裂,禾苗枯萎,一副民不聊生的惨状。
  不远处,一根大樟树下,一群村民或仰首观天,或俯首跪地,他们都在祈求老天降雨……
  赵抃见此心急如焚,忙对周通判说:“我们过去看看。”
  赵抃带领众官来到村民面前,一位老者见赵抃一行过来,忙说:“赵大人来了!赵大人来了!”
  村民们在老者带领下,纷纷围聚过来,老者诉说道:“赵大人,我们没法活了,万望大人为大家解困啊。”
  赵抃急忙安抚道:“本官必助大家渡过眼下难关。”
  老者“唰”一声跪下,众村民也纷纷下跪喊道:“请赵大人解困啊——!”
  “快起,快起,”赵抃扶起老者道:“老表们,本官一定谋求良策为民解困。”
  “谢大人!”村民们齐声喊道。
  7、虔州府衙 日
  赵抃一行回衙门,立即紧急商议:“贡江几近干涸,汲章江之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怎么办?”
  一老臣献计道:“赵大人,旧时,遇久旱不雨,有敬奉天龙的习俗。传说,每次祭礼后必降大雨。我们何不也来一次设坛祈雨,求老天解救苍生呢!”
  沉思良久,赵抃无奈地点点头:“好吧,我们也决定一试。请老臣择一良辰吉日,设坛祈雨。”
  老臣动情道:“是!为臣去筹。”
  8、祈祷仪式现场 日
  香火缭绕,供桌上摆放着敬神的三牲。
  烈日当空,男女老少烧香求雨……
  赵抃、周敦颐等都在求雨人群前头……
  长者用虔诚神色引领人群举臂跪拜……
  此时,毛彦志匆匆赶到赵抃身旁附耳道:“老爷,刚才赣县知县前来禀报说,水西湖边一带旱死人了,百姓正聚众喧哗……”
  “马上备马带人立即赶往水西!”赵抃当即命令道。
  “是!”毛彦志说后立即转身而去。
  不一会儿,赵抃带周敦颐等人也匆匆离开祈祷仪式现场……
  9、前往水西路上 日
  赵抃携带周敦颐、毛彦志等一行人,骑着马飞奔在前往水西路上……
  沿途只见树枯叶黄,田干地裂,数千民众蜂拥一团,怨声载道。赵抃一行跳下马来,走上一个山岭上,面对百姓深深地鞠了一躬,面对土地,又深深地鞠了一躬。而后,仰天长叹:“苍天啊,救救我等生灵吧!”旋即,五体投地,令全场哗然。猛地,赵抃起身,摘下腰间葫芦,拔开塞子,将其中美酒尽倾地上,大呼道:“祈天不灵,我赵抃永不再饮!”言毕,掷葫芦于石上。话音刚落,天空骤然乌云密布,顷刻间大雨从天而降,百姓尽皆跪地感激上天……
  10、江边 日
  滂沱大雨中,赵抃、毛彦志撑着伞站在江边,凝望着滚滚洪水……
  赵抃对毛彦志道:“连下了三天大雨,我心头的巨石终于落地了!”
  毛彦志点点头,道:“连下几天大雨,贡江、章江、赣江三水一日涨了七八尺,旱情可以得到缓解。”
  赵抃道:“祈雨只是权宜之计,老天爷并不能每次都罩着天下苍生,此番幸运能求得天雨,但终究不能全仗老天爷眷顾,治水才是万全之策。”
  毛彦志重重地点点头。
  赵抃下决心道:“州府立即召集各县众官商议治水大计。”
  毛彦志:“我立即筹划此事。”
  11、议事厅 日
  赵抃主持州县众官商议虔州治水大计。
  正面挂着一幅虔州的江湖地图。
  赵抃指着地图道:“祈雨只是权宜之计,治水才是万全之策。虔州城是章江、贡江和赣江的交汇点。寄水在西,源出赣粤边境的大庾岭,东北流向,纳上游江水后至虔州;贡水在东,源出赣闽边境的武夷山脉,西南流向,至今昌县折向西北,蜿蜒而至虔州。章水、贡水在虔州汇合而成赣江,赣江曲折北流而注入鄱阳湖。现在,请大家献计献策。”
  周敦颐献计道:“开凿赣江十八滩。赣江是江西乃至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当时人员和物产的流动,全仰仗这条赣江。但赣江从虔州城下流至万安县城域段,成为十八险滩。”他指着地图道:“其间河道曲折,河面时窄时宽,河床中多处暗礁潜藏,水流奔暴,漩涡加剧,倘有不慎,船不是触礁搁浅,就是翻船……”
  不少人连连点头。有的道:“周通判说得对,凡要溯赣江而上的船只,必得在此靠岸,请有经验的滩师带过险滩去,方得平安。”
  周敦颐道:“历来船家视此为险途,临行之前,必到岸上的萧公庙烧香求保佑。来往船家谈十八滩而色变。更有多少弄船好手在此命丧黄泉。”
  赵抃下决心宣布道:“治水之策,先开凿赣江十八滩。”
  (旁白):“赵抃决定开凿十八滩,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企盼早日动工开凿石滩,治水成功。经过一番筹备,开凿赣江十八滩,疏浚河道工程终于开工了……”
  12、一组短镜头
  赣江十八滩,民工们疏浚河道……
  赣江十八滩,民工们河床中炸掉暗礁……
  赣江十八滩,民工们在平窄加宽江面……
  ……
  (旁白):“经过赵抃和周敦颐组织民众开凿赣江十八滩,疏浚河道。自此,章江、贡江、赣江三江治水贯通丰盈……”
  13、三江汇水处 日
  赵抃和周敦颐站在三江汇水处,望着滔滔江水,千里东去入鄱湖,入东海……
  周敦颐望着江水激动地说:“赵大人,看那何等气势磅礴的三江之水,东去鄱阳湖,奔向东海多么激动啊!”
  赵抃点着头道:“赣江十八滩治理好了,不少人从中原迁徙来的人家,已在十八滩流域及万安县各地安家落户。交通的改善与发达,带来了人口的增多,推动了商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是啊,”周敦颐指着前方道:“昔日鲟城对岸形成了一个泊船口岸了。”
  赵抃笑着说:“真是一片福瑞呈详,安居乐业的景象。不过……”他欲言又止。
  “赵大人,”周敦颐接着说:“我知道你并不满足……”
  赵抃望着周敦颐点了点头:“知我者周茂叔也!”
  周敦颐道:“我想了很久,觉得有一个方案可以考虑。”
  “好,说干就干,我们立即回府召集各方官员,群策群力共同施策。”
  说着,赵抃与周敦颐便立即回府衙。
  14、虔州府衙 日
  赵抃召集各方官员共同研究治水方案。
  赵抃:“现在请周通判谈谈他的治水方案!”
  周敦颐道:“我经反复思考,设想在虔州城内建造两条排水沟的想法……”
  赵抃:“快说说具体想法!”
  周敦颐接着说:“具体规划是,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以州前大街为排水分界线,分东南排水沟和西北排水沟,总长二十五里。两沟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这样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两沟的水场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分别排入章江和贡江。”
  赵抃连连点头道:“此番设置的排水系统,最奇妙之处就是‘水窗’。水窗即排水口的闸门,能在汛期防止江水倒灌。让排水口附近的管道呈现多层断面,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四倍,这样就形成了足够的水压可以冲开水窗……”
  周敦颐接着说:“所以,当贡江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借水窗内沟水之力,将闸门冲开。”
  赵抃说:“周通判提出在虔州城内建造两条排水沟的方案,大家看看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赵抃话音刚落,官员们纷纷议论开来……
  (旁白):“赵抃听了大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周敦颐的方案。”
  赵抃最后说:“今天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州府将完善周通判的治水方案,形成报告禀报皇上定夺。”
  15、赵府 夜
  月光下,赵抃与周敦颐坐在石圆桌前品茶赏月。
  周敦颐:“赵大人,下官已想多年……”
  赵抃忙说:“哎!衙门外,你我就不必多礼了,你我可算不打不相识啊!”
  周敦颐无奈摇摇头,称赞道:“赵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清誉早已如雷贯耳,为官持率,令小弟五体投地,永生难忘啊!”
  赵抃道:“当年合州之事,偏听之言,你处之泰然,并不申辩,心中至今有愧。老弟也是个博学力行,著述颇丰,为官清正,疾恶如仇,担任合州判官时,威望很高啊!”
  说到这里,周敦颐想起一事便说:“赵兄,本人心中一直有一个心愿,但是……”
  赵抃:“老弟请说。”
  周敦颐:“我一直想在清虚观创办濂溪书院……”
  赵抃未等周敦颐说下去,忙说道:“这是一件好事啊,在清虚观创办濂溪书院,这是为虔州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可以广招学子。”
  周敦颐兴奋地:“这么说你同意了?”
  “那还用说,双手赞成!”赵抃道。
  (旁白):“赵抃与通判周敦颐,两人同在虔州为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抃支持周敦颐在虔州创办了该地区历史上第一所书院——濂溪书院,使得周敦颐所创理学的发祥地。”
  16、濂溪书院 日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赵抃为学生们授课。
  周敦颐也为学生们讲课……
  (旁白):“濂溪书院开学了,赵抃和周敦颐经常一起去书院讲学,成为周敦颐所创理学得到了发祥。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著名的程朱理学,就是当年曾在虔州濂溪书院师从周敦颐的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之后都成了著名的理学家。”
  17、濂泉风景区 日
  天空晴朗,赵抃与周敦颐携带毛彦志闲暇时日游历赣南的大好河山……
  赵抃与周敦颐携带毛彦志来到濂泉,凝望濂泉景色无不感慨道:“虔州的风光令人心醉!”
  周敦颐道:“虔州所属十县山水奇妙,古迹宛在,令人赞叹!”
  赵抃道:“周茂叔胸怀洒落,如光风霁自之风范,令人敬佩!”
  周敦颐敬重道:“赵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真是名流千古的‘铁面御史’!”
  毛彦志见两位大人如此深交,十分高兴:“大人,我们以游过马视岩、濂泉、通天岩、章贡岩……明日乘船游游赣江去如何?”
  赵抃、周敦颐异口同声道:“好,好!”
  18、赣江 日
  风和日丽,阳光普照。
  赣江,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大江茫茫去不还,奔流到海不复回。
  赵抃和周敦颐两人伫立船头,乘船沿赣江溯流而上。两人任江风拂起衣袂,任激起水花沾湿布履。此时,赵抃心情激荡,胸臆奔腾,不禁诗兴大发,吟咏道:
  章贡东西派,并流作赣川。奔湍出城曲,离合向台前。
  把酒来凭槛,鸣鼓见放舡。滔滔归底处,沧海路三千。
  “赵大人,好诗啊!好诗啊!”周敦颐听毕击掌叫好。
  赵抃突发奇想:“周大人,这奔腾的赣江之上,该有舟船竞发的场面啊。且虔州是两广要道,出行之人常从虔州改乘船向北,应多多造船,以备不时之需。”
  周敦颐连连称:“是啊,是啊,”
  赵抃道:“回州府后,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收取民间多余木头,招四方工匠,打造船只。”
  “好!”周敦颐点头道。
  此时,赵抃两眼渐渐模糊起来了,只见赣江之上舟船竞发,蔚为壮观。赣江成了长江下游与两广的交通纽带。
  (旁白):“州府告示一出,不出几日,收到许多木头,许多工匠也招来造船。不久,虔州就造出了上百艘船。百姓深得其利,赵抃也受四方百姓拥戴。嘉祐七年(1062)六月,因赵抃在虔州政绩卓著,百姓拥戴。朝廷召其回京……”
  (第二十集 剧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