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檀郎> 第36节

第36节

  公子道:“儿见母亲近日总将霓生唤走,故有此问。”
  “我要霓生做甚。”大长公主看我一眼,笑了笑,对公子道,“你放心,她仍在你院中,今日之后,我也不会总来使唤。”
  公子露出疑惑不解之色,大长公主却不多解释,笑吟吟地拉着他往堂上而去。
  “你们今日去了我叔父府上?”回到院子里,公子问我。
  我说:“正是。昌邑侯夫人的秋牡丹开了,邀公主去观赏。”
  “为何带上你?”
  “昌邑侯夫人说她近来多梦难眠,想求问鬼神。”我信口答道。
  “然后便回来了?”
  “正是。”我说。
  “可我方才问了车夫,你随母亲去了白马寺。”
  我:“……”
  公子道:“霓生,你可是跟着母亲在做什么事?”
  我无辜道:“能有什么事?”见他不为所动,我解释道,“公主是去了白马寺,说要到小禅院去拜一拜佛。公主说她近来也心神不宁,但怕主公和公子担忧,不让我说。”
  公子看着我,神色并不信:“真的?”
  我看他的模样,知道今天是不能随便对付过去了。
  “公子想知道,我说便是。”我犹豫着,嗫嚅道,“只是万不可让大长公主知晓,否则她必要责罚我。”
  公子目光微亮,即刻道:“你告知我,我必不说出去。”
  我长叹一口气:“如公子所想,我方才说那些,乃是托辞。”
  公子一脸得意,紧问:“你们到底去做甚。”
  “去给公子求妇。”
  公子一愣。
  我欣赏着他脸上变幻莫测的神色,觉得当真精彩。
  “为我求妇?”公子狐疑地看我。
  “正是。”我说:“公主对公子的婚事甚为挂虑,先前看好了南阳公主,后来又看上了宁寿县主,摇摆不已。近来她听闻豫章王要为宁寿县主择婿,便起了早些定下的心思,拿着公子及公主和县主的生辰求神问佛,看公子与谁人更适宜。”
  公子将信将疑:“就算如此,与你何干?”
  “自是与我有关。”我说,“公主唯恐那些方士贞人胡说,便带我去旁听。”
  公子看着我,好一会,又道:“你不是也会问卜,让你问不就行了。”
  我说:“我也算过,公主却说此事重大,要多算几处才好作准。”
  “哦?”公子道,“最后算得如何?”
  我忙道:“这不可说。庙里的人说此乃天机,泄露便要不灵。”说罢,我愁眉苦脸,“可我现下将此事告知了公子,也不知算不算泄露。”
  公子“哼”一声,不以为然。
  “若母亲再要你去,你告知我。”他说,“我替你寻故推却。”
  我应下,心想,说是这么说,大长公主花了那么多钱,怎会愿意随他搅和。
  公子叹口气,皱眉道:“这般情势,母亲还有闲心管这些闲事。”
  我听着这话,知道他是信了,松一口气。
  “以公子之见,如何方不算闲事?”我瞅瞅他,故意道,“莫非是朝中的那些事才算?”
  “朝中?”公子不置可否,却道,“霓生,若母亲要你卜问朝中之事,你亦告知我。”
  我说:“为何?不可卜问么?”
  “朝中之事皆凶险,你莫沾为上。”公子道。
  我笑笑,再应了下来。
  心里明白,公子到底是嗅到了些端倪,不然不会有今日这番怀疑。
  不过他发现得迟了,今日,大长公主已经将网大致布下,要着手打鱼了。
  第37章 曹叔(上)
  大长公主没有诓公子, 此后, 她的确没有再带着我去这里去那里,只是偶尔让我过去问两句。
  其实, 她自己也不过隔一两日才出去一趟, 不是去宫里探望太后, 便是去白马寺礼佛。
  府中平静如昔。
  公子辞官后, 朝中有几次来人, 劝他回官署就任,但公子皆以身体不适为由推却。而此时,他新作的诗赋却在外头流传开来。一诗一赋, 寓情山水,又直抒胸臆, 颇有不肯折腰的风骨,在这般时节, 引得赞誉一片。听说士人们纷纷抄阅,还在官署中引发了些风波, 好些官吏学他一言不合即拂袖而去。
  这诗赋自是我传出去的。荀尚虽虽禁绝游乐, 没有了雅会聚宴,但嘴长在人的身上,岂是能禁的。光禄勋托名士顾焘劝公子赴任, 公子以诗赋作答。同时,我使些钱, 让人将此事连同诗赋拿到太学生中间散播。太学生多是热血青年, 对荀尚一手遮天颇有不满, 逢得这般时机,岂有无视之理。于是公子的诗赋传来,乃是毫无悬念。
  此事如我所愿,颇是给公子挣了许多美誉。从前众人提起公子,大多是称赞其外貌言行之美好,而现在,则多了一层忠义高洁。
  不过虽然闹出了许多动静,荀尚却没有怪罪。
  大长公主的门面功夫,乃是当世最佳。即便谋划到了杀招,她对荀尚的恭敬服帖也有增无减。
  荀尚的妻子邓氏喜欢香,大长公主就送了一只精巧的香柜过去,内中的各色名香,皆价比黄金甚至贵于黄金:荀尚的长子荀谅喜欢宝马,大长公主便一口气送了八匹,毛色各异,皆汗血良驹。就连荀凱,大长公主也颇为周到,听说他喜好行猎,便将名下的一处林泽丰茂的田庄奉上,供其游乐。
  众多的贵胄之家里,大长公主最是大方。而荀尚也甚为满意,不但没有计较公子所为,还给大公子桓攸和二公子桓旭都升了官。
  公子对此自是十分不满,对大长公主道:“圣上病危,太傅所为愧为人臣,母亲逢迎至此,与助纣何异?”
  大长公主不以为忤,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圣上乃有上天护佑,不可胡言。”
  关于宫中的事,也不过是在奴仆闲暇时或者主人用膳时会被提起。但我知道,密谋之事已是悄然成形。
  最明显的,就是豫章王以雒阳地气寒凉,不宜养病为由,将王后和世子送回了豫章国。而任太常丞的梁王以祭奠祖灵为由,到离雒阳百里之外的帝陵去了。而桓府中,大长公主以近日府中多有失窃为名,令家仆们练习武事,久不摸刀枪的府兵们也每日操练起来,在府中巡视。
  这些事,在我这样的有心人眼中自然是颇为突兀,但荀尚对此毫无所觉。皇帝病倒半个月来,除了宫里仍然封闭,雒阳一切与从前变化不大,无论是荀尚还是城中百姓,似乎已经渐渐习惯。
  对于我而言,大长公主不来找我其实是大好,因为我有更重要的事。
  祖父的无名书还在荀府。
  荀尚是读书人出身,甚为喜好收集书籍,专门修了一座藏书阁,这些书就放在里面。
  为了此事,我特地打探过。荀尚如今虽住到了宫里的庆成殿,但他带进去的物什里,并没有那些书。
  我也问清了这些书被荀尚收入囊中的缘由。仍然是因为我那族叔,他被捕下狱时,为了脱罪,不仅指证了袁氏的诸多罪状,还为了讨好荀尚,说出了云氏的这套秘藏。云氏如今虽没落,但祖上的事迹一直作为秘闻在贵胄和世家之中流传,荀尚亦颇感兴趣。不过,这举动并没有让族叔得到赦免,他最后仍然被杀了头,而荀尚也毫不客气地将无名书搜罗来,收进了府里。
  虽然我觉得无名书处处精彩,乃是奇书。但我十分理解荀尚没有把它带在身边的原因。因为,他根本看不懂。
  我的先祖们十分狡猾,创下了一套异体字,那书就是以此写成。不曾学过的人,这书在他们眼里就是天书一般,无从解读。且这字和书一样,只传嫡系,所以我那族叔虽然知道此书来历,也毫无头绪。
  如今,我既然知道了书的下落以及荀尚即将倒大霉,那么剩下的事,便是如何及时将书运出来。
  *****
  此事,着实让我有些伤脑筋。
  潜入荀府对我而言并非难事,那藏书阁在荀府的后园,除了些看管整理的家人,也无甚守卫。可那书有八百多册,凭我一人要全数运走,只怕是难。
  我盘算着,若要一次到手,只能是做个局,让荀尚自己把书运走,我在中途把车截了。但就算设计成功,我也须得找帮手。
  不找帮手的方法也有,就是那最笨的,夜里到藏书阁去,分若干次,将书偷出来。但此法使得行事拖沓,一旦被发现,枝节更多,风险也就更大。我左思右想,唯有此法最是可行。
  在与大长公主议定了计策之后,我就已经着手,曾两次潜入到荀府之中。藏书阁在夜里并无人看守,只是落了锁。荀府里倒是有家人夜巡,不过藏书阁只有这些书,而收纳财物的府库在别处。所以藏书阁并非要紧之处,家人夜巡时也甚为松懈。
  摸清了这些,我便可行动了。
  荀府离桓府不算近,幸而宵禁,夜间路上连流浪或醉酒的闲汉也不会有。我轻易地避开巡逻的士卒,抄小道,半个时辰之后,到了荀府。
  外墙跟桓府差不多高,我早已选好了潜入路径,翻过墙去,未几,潜入后园。
  时至三更,夜巡的家人拿着棍棒提着灯笼打着哈欠,在不远处路过。我躲在花丛中,耐心地等他们走开。四周很是安静,我甚至能听到他们嘴里的闲聊。
  “……夫人果真要命,这般悍妒。”
  “主公精明,索性住到了宫里去,可怜了服侍的人,这些日子夫人不高兴便非打即骂,听说还砸了不少物什。”
  “唉,主公从前一向不贪色,可太子监国之后便也浮躁起来了。夫人性情谁不知晓,怎能容下?”
  “这也难怪,你们不曾见过那位伏姬么?我要是主公,我也忍不得……”
  “嘿嘿……”
  话语声渐小,没多久,随着他们消失在夜色里。
  这些事我不曾听过,颇觉新鲜。荀尚从前一向以生活检点闻名,家中虽也有两妾,但皆服侍多年生儿育女之人,与夫人邓氏也从无不和。皇帝是一个颇为重视大臣私德的人,对荀尚这一点颇为推崇,以为模范。趋炎附势的人从来不少,大长公主不过是其中之一,这些日子,变着花样给荀尚送礼讨好的人络绎不绝。所谓送礼,非财即色,自然少不了美人。大约正如那几个家人所言,荀尚当权之后,大概以为终于熬到了头,便不再在乎门面了,通通笑纳。
  不过这些与我无关。见得周围再也没了动静,我起身,往那藏书阁而去。
  门上的铜锁虽然大,但难不倒我,用细针捅了三两下便开了,犹如无物。我小心地将铜锁挂在一边,推门入内再掩上,悄无声息。
  藏书阁修得甚好,足有三层,风雨不透。夜里没有灯火,也没有月光。藏书阁里为了遮光挡风,窗户做得很是厚实,进去之后,几乎漆黑不见五指。
  当然,这也有好处,在里面点灯,不易被外面察觉。
  我掏出一小截蜡烛,用火石点上。烛光微弱,但已足够看清周遭。
  只见阁中的确摆得满满当当的书卷,荀尚确实爱书,除了各色书架案几,还有卧榻等起居之物,想来他平日时常到此看书,困倦了也可在此休息。
  我在书架间慢慢走着,仔细查看,寻找我的书。其实我并不必停下来一册一册翻,云氏对藏书有独门心得,每一卷册里都夹有特制的香叶,可防霉驱虫。我对那味道乃是熟得不能再熟,且数百册书放在一起,气味定然不轻。
  可惜一楼走下来,我毫无所获。于是,又上了二楼。此处亦是摆满了书架,我照样一排一排细嗅,几乎转了大半圈之后,终于在一处角落里,找到了那些书。
  它们并没有被放在书架上,而是装在了几个箱子里,摆成一排放在墙根下。那些箱子都是祖父的,若非面熟,我几乎错过。上面没有封条,想来已经被人翻检过。我一个个打开查看,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数目,当是全部都在。
  荀尚果然看不懂,否则这般有意思的书,断然不会就这样扔着。我心中再次感到遗憾,若是有帮手就好了,箱子都是现成的,一次搬走省时省力。
  事不宜迟,我拿出包袱布摊开,把书装进去。只取了二十来本,包袱就已经十分沉重,再多就难翻墙。我放下贪念,将包袱裹好绑稳。
  正清理痕迹,忽然,我听到了一些哭闹的声音。
  循着方向,从窗子的缝隙看去,却见藏书阁后面的园子里,有些灯火光,几个人叽叽喳喳的不知说着什么,正往这边而来。
  我心中一惊,忙背上包袱,下了楼。
  </div>
  </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