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
万万不可啊!若是姚大伯一家子也就罢了,都是些老实人,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若是沾上了那个整天叫嚷“可怜我寡妇失业”、一斤水也恨不得榨出二两油的贪心姑奶奶高姚氏,就是堂堂魏国公也会被她吸干的!
姚妙仪忙说道:“一切都确认身份后再说吧,姚家人在苏州也是殷实人家。”
徐达充满希望的问道:“刚才你为何会说起当年遭遇刺杀一事?是不是……是不是突然想起些什么了?”
姚妙仪说道:“如果我真的是徐凤,当年那些凶徒杀害徐夫人,杀母之仇,不共戴天,若不手刃仇人,岂能为人子女?如果我不是徐凤,乃一介草民医女,承蒙魏国公看重,也愿意尽微薄之力帮忙寻找幕后真凶。”
姚妙仪心中打的小算盘,是利用魏国公查一查重阳节那天从周奎密室里搜到的账本,解密外祖父谢再兴谋反的真相,因为一切的一切,其实源头都在谢家迷雾重重的谋反疑案。
解决这个问题,杀母仇人背后主使到底是不是自认凶手的周奎,就迎刃而解了。
☆、第45章 法古建邦
腊月里,洪武帝颁发诏令,正式给儿子们和侄儿朱守谦封王。朱守谦是亲王之子,封了靖江王,是郡王品级。儿子们一视同仁,都封了亲王。
朱棣和兄弟们穿着隆重的礼服,走上奉天殿,太监黄俨手捧册封的诏书,“有制!”
众人跪下听封。
黄俨打开圣旨,依次宣布二皇子朱樉,封秦王;三皇子朱,封晋王;四皇子朱棣,封燕王;五皇子朱橚,封周王;六皇子朱桢,封楚王……
领旨谢恩后,按照长幼次序以此进殿接受宝册和印玺,宝册是黄金制成,正方形,长宽皆是五寸二分,朱棣垂首看着自己金册上镌刻的铭文:“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并简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尔为燕王,永镇北平,岂易事!朕起于农民,与群雄并驱……今尔有国,当恪敬守礼,祀其宗社山川,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朱棣看着“永镇北平”四个字,心中颇为震撼,暗道,难道父皇是想学古时的周制,将诸子在边疆各地封为藩王,掌控军队,守护大明江山?
如此,朝廷必然掀起轩然大波,分封制起源于先秦以前的周朝,但在西汉景帝朝起了七国之乱,藩王拥兵自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谋朝篡位,给西汉带来一场浩劫。
从此这个分封古礼就彻底抛弃了。历朝历代的皇子们都被削去了兵权和对属地的控制权,只是当一个闲散的王爷而已,如今父皇却决心启用千年前周朝古礼……
册封皇子的礼仪颇为繁琐,除了皇室成员到齐外,文武百官,诰命夫人等等也穿着各自品级的朝服进宫恭贺,皇子们领到宝册后,洪武帝将册封诏书昭告天下,礼部尚书亲自盖上皇帝的印玺,来到午门为文武百官们宣读:“朕唯帝王天子,居嫡长着则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杂土,以藩屏国家……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什么?!
文武百官都觉得很意外,即便是那些起初目不识丁的武官们也听懂了“法古建邦”是什么意思。
就是太子在都城守储位,诸位成年的皇子们在边塞各地拥兵守护国门!这——这不成体统啊,早在千年前就不这么干了,皇上为何执意如此?
可是天子金口玉言,在这种盛大场合颁布圣旨,岂有不从之礼。宰相李善长率先跪地,带着百官高呼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内心是在说吾皇不可不可万万不可!
三拜过后,百官退下。朱棣等新封的藩王还要去对着皇后、太子跪拜,公主、驸马等皇室成员还要向诸位新藩王道贺,冗长的仪式要持续一整天。
东宫太子妃常氏还没出月子,就没有参加今日的册封典礼,但是洪武帝“法古建邦”的消息还是传到了东宫。
太子妃常氏生产时吃了不少苦头,一直卧床休养,消息传来时,二儿子水生刚刚吃饱酣睡,放在了常氏枕边。
常氏对着新生儿,左看右看,怎么都看不够,水生八月早产而生,比一般的婴儿瘦小,不过短短半个多月,就像发面馒头似的长开了,褪去了红皱,在大红襁褓的映衬下显得白胖可爱。
鬼门关里走一遭,终究这一世的富贵还没享完,阎王爷不敢收她,常氏劫后余生,有子万事足,西宫偏殿那位吕侧妃折腾出一些事来添堵,也入不了她的眼。
常氏对亲妹妹常槿说道:“槿儿你看,水生的轮廓还真随了三弟常森,我记得常森小时候就是这副模样,不过他的鼻子长的像太子,你看是不是。”
常槿抱着一卷史书,坐在床边若有所思。常氏娇嗔道:“妹子,想什么呢?那么入神。”
常槿面有忧色,说道:“姐姐,皇上要法古建邦了,从今日给诸王的封号来看,大明的九个重要边塞,都是藩王带兵镇守,比如四皇子封了燕王,将来世代都要镇守在北平。将来太子……”
常槿忧心忡忡的看着太子妃,“姐姐,这些藩王和太子都不是同母的,万一生有异心,岂不是要重演一次七国之乱?”
屋子里姐妹俩说体己话,倒也不用避讳太多。
常氏叹道:“其实皇上有这个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时常为了这个问题和太傅和宰相们争论不休。只是没想到皇上顶着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固执己见,很快定下了法古建邦。”
“如今木已成舟,圣旨都下了,我们妇道人家,再忧心也无力改变结果。妹妹,不要乱了分寸,静观其变就是。”
常槿不可思议的看着太子妃,“姐姐,你真坐得住?”
常氏月子调理的极好,干瘦的脸庞很快红润了,黑色妊娠斑也慢慢消失,不再是以前的黄脸婆的模样。
“坐不坐的住,能够改变皇上的想法吗?”常氏说道:“其实这两次北伐,这些成年的皇子们,除了痴迷医术的五皇子朱橚外,个个都显示出了作战的才能,四皇子朱棣尤为出众,连魏国公都赞他有父皇当年的强者之风,此次获封燕王,镇守最险要的北平,便可见父皇对他的期望。所以父皇有这个打算也理所当然。”
“在我们老家凤阳乡下,无论穷家富家,都是长子分大头,以守护祭祀香火,其余兄弟家产均分,大到一亩地,小到一块抹布也要分均匀了。否则乡里邻居会耻笑的,说这家家风不正,当老子的偏心。更不能所有财物都归老大,让其余几个小的端着空饭碗。”
常槿听的目瞪口呆,“这……这根本不是一回事啊!我大明王朝岂能用区区一个凤阳乡下之地来比喻的。”
常氏比太子还要年长几岁,小时候跟着母亲颠沛流离,战乱时和父亲常遇春走散,食不果腹时,母亲甚至抱着她沿街乞讨过,深知底层乡下人的想法。
以己度人,常氏反倒最明白公公洪武帝心中对分封诸子为藩王最质朴、也是最固执的想法,这种安排是洪武帝从凤阳乡下某个破旧的农宅里出生时,就融入到骨子里默认的规则!
哪怕他追随明王揭竿而起,参加红巾军;哪怕他身为雄霸一方的红巾军首领;哪怕他成为一国之君,创立千秋功绩,他遵循的也是这个朴素的规则:儿子是最亲的,也是最值得信赖的。
常氏说道:“在皇上眼里,江山和田地没什么区别,都是姓朱的,他把江山分割开来,让他的儿子们世代镇守在那里,永享富贵,也永远承担守护那片国土的责任,有何不可?那些外人凭什么指指点点呢?皇上向来是拿定了主意,谁都无法改变,这些年也只有母后的话能管点用。”
常槿问道:“那为何皇后娘娘也默许了此事?”
常氏说道:“皇上这些个儿子,包括太子,有谁是马皇后生的?马皇后若出言反对,岂不是她这个当嫡母的不慈?况且皇后娘娘可能认同皇上的做法呢。”
常槿紧锁娥眉,“可是藩王们一旦成了气候,皇上在还能弹压住,将来轮到太子登基,岂不又是一个七国之乱了——这些藩王没有一个和太子是同母的。”
常氏不以为然,说道:“你莫慌,皇上执意启用千年前就废掉的法古建邦制度,于历史而言,是倒行逆施,与理不容,朝中文臣肯定会反对;还有武将们也会坚决反对——你想想,定国安邦的战功都归藩王了,武将们怎么办?他们手下的人如何建功立业觅封侯?”
常槿顿时豁然开朗,“姐姐说的对。今日诏令一出,明日大朝会上,朝中无论何种派系,势力的文臣武将们必头一次达成一致意见,劝皇上收回法古建邦的诏书。根本不用我们常家当出头鸟。”
“是啊。”常氏亲了亲水生的额头,“这话谁都可以说,唯有我们东宫的人不能提,否则皇上还会以为太子容不下弟弟们呢。皇上最厌恶后代不念手足之情。”
常槿赞道:“姐姐一席说的通透,难怪爹爹生前经常夸你是女中诸葛呢。”常氏若是个愚钝的,也不会被朱元璋和马皇后看中,做主娶进来当储君的妻子。
提起亡父,常氏眼圈一红,说道:“当年在闺中时,我时常女扮男装,跟着爹爹打仗,风来雨去,日子苦点,却逍遥自在。爹爹最疼我了,某天爹爹喝醉了回来,说给我找了世上最好的姻缘,这世上也只有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吴王世子朱标才配得上常家的女中诸葛,可是……”
“唉,我千好万好,为东宫操碎了心,抵不过吕侧妃一个眼神,一首酸诗。”
常槿很理解姐姐的失望,可还是安慰说道:“姐姐,你别伤心了,这些日子太子歇在都在正殿书房,没去病中的吕侧妃那里。”
常槿时常进宫陪伴姐姐,姐姐坐双月子,她这两个月都会住在东宫,因此对东宫各种动静了如指掌。太子妃坐了几日月子,吕氏就病了几日,每日汤药不断,太医早晚过来请脉,不知道的还以为吕氏坐月子呢。
“你以为太子是看在我和刚出生的水生份上,每晚都来安慰我?错,其实是母后那天敲打了他,他怕母后生气,才会有此疏远吕侧妃的举动。”太子妃释然的笑了笑:“傻妹妹,你还待字闺中呢,别被这些争风吃醋的小事移了性情。那天夜里难产,我觉得自己死定了,侥幸活命后,很多事情都看开了,男人的心不在这里,怎么抓都无用,何必自寻烦恼?”
太子妃指了指西边偏殿的方向,“吕氏出身书香门第,太子生性喜文厌武,他们诗书传情,天生一对。我是正妻,为朱家生了两个嫡出的继承人,谁能撼动我的地位?哪怕来十个吕氏,都是不怕的。”
“我和他呀,明面上保持相敬如宾就行了,至于恩爱嘛,我已经放弃了,而太子的爱只属于吕氏,从未给我半分。”
鬼门关里走一遭,太子妃大彻大悟,常槿暗叹道:姐姐终于想通了,这是好事,只是吕氏那里到底意难平呢。
吕氏坐月子恢复体力,能吃能睡,和妹妹聊了一会,就伴随着身边儿子带着奶味的呼吸中入睡了。
常槿给姐姐盖好被子,外头大哥儿的乳娘来回事,她悄声出去,“何事如此慌张?”
乳娘说道:“大哥儿又病了。”
常槿问道:“上次也是发烧,太医说受了风寒,吃了几帖药刚刚好了,昨天精神还好,在我面前背过论语的,今日怎么又烧?太医是如何说的?”
乳娘打了个哆嗦,“这一次比上次还凶险,大哥儿不仅发烧,而且身上还出了疹子,太医说八成是痘症,如今大哥儿的寝宫已经被隔离了,伺候的人都是出过痘的。”
“痘症!”常槿顿时浑身冰冷,痘症是会过人的,据说一个喷嚏,一件痘症患儿的手帕都有可能导致接触者出痘生病。如果大哥儿染了痘症,那他进来给太子妃请安、看望小弟弟水生,太子妃和水生岂不是一起被害着了?
常槿脑子转的飞快,“痘症一般是在春夏温暖的时候发作传开,现在是大冬天,又是戒备森严的东宫,这痘症是如何得的?定是和他最近接触的人传的!来人,查一查太子身边伺候的人,最近是否出宫,沾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进来,还有,先瞒着太子妃,别让她悬心了……”
☆、第46章 踏墨煮梅
朱雄英出痘来的十分凶险,他年仅八岁,病情刚刚愈,身体本来就虚弱,痘症来袭,差点没能挺过来。
常槿面若娇花,行动却是雷厉风行,很快揪出了几个最近外出过的宫人,首当其冲的就是朱雄英的奶娘。奶娘曾经回家给给亲娘贺寿,寿宴上迎来送往,也不知接触过多少人。
而且据查这个奶娘在寿宴后上吐下泻,身上时热时寒,为了不影响回宫继续当差,居然冒名请了大夫看病抓药,两日后症状减轻了,若无其事的回东宫继续伺候朱熊英!
“监守自盗的糊涂东西!”常槿大怒,将奶娘捆了,送到太子那里发落。
出痘是大事,很多夭折的孩子都是因为这个病,这次不能瞒着太子妃了,常槿只得将朱熊英的病症和姐姐说了。
太子妃真是命运多舛,好容易放下了争宠夺爱的心,看透了太子的心思,看懂了朝局,任凭外头风吹浪打,她都岿然不动。
可好景不长,长子病危!
太子妃在月子里,又要时常照顾水生,为了安全,根本不可能接触到正在出痘的长子。太子妃心急如焚,日夜揪心,牵肠挂肚,这月子就落下了诸多病根。亲妹妹常槿时常出言开解,只是收效甚微。
太子朱标虽然更偏爱庶长子朱允炆,但对这个东宫嫡长子还是十分看重的。小姨子常槿查出奶娘“瞒天过海”的小心思,将其送到他手里发落,太子遂命重责五十板子,全家流放边关。
这五十棍子下去,我还有命在?奶娘大呼冤枉,被人堵了嘴拖了出去,五十棍子啪啪打完了,奶娘腰部以下已经没有知觉,有出气,没进气。
恍惚中,一个走进来了,奶娘抬头的力气都没有,只看见一双缀着明珠的绣鞋。
那人试了试奶娘的脉息,而后像是对待一堆垃圾般,轻飘飘的说道:“害得大哥儿出痘生病,这种人打死都活该,扔出去。”
是吕侧妃身边心腹女官孟姑姑的声音!
孟姑姑!明明是你准了我回家贺寿、也明明是你一直催着生病的我回宫伺候大哥儿,还威胁说倘若不回,就夺了我的差事,给大哥儿另寻稳妥的奶嬷嬷……这会子出事了,你反而要制我于死地!
你……你们好狠的心肠!奶娘张开嘴,想要解释什么,可是她已经什么都说不出了,嘴里呜呜吐着带血的泡沫,这五十板子是加了“料”的,她的内脏都震碎了。
孟姑姑看着脚下如蝼蚁般垂死挣扎的人,嘴角闪过一抹冷笑。
奶娘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气了,次日一家人凄凄惨惨去边关充军,途中遭遇“水匪”,全家都沉尸大江。
吕侧妃得到这个消息时,已经快要过年了,独自一人在喝腊八粥。
此时太子在正殿陪着太子妃和新生的小儿子。吕侧妃的儿子朱允炆带着两个亲弟弟也在正殿恭贺太子妃,说水生弟弟吉人自有天相,很快康复。
朱雄英大难不死,熬过了痘症,居然再次挺过来了,只是脸上留下一些痘印,此时正在康复之中,连太子妃的身体也有所好转。
吕侧妃机关算尽一场空。
孟姑姑低声告知奶娘一家已经处理干净了,确定不会泄密。吕侧妃无力的摆了摆手,“知道了,下去吧。”
孟姑姑走后,吕侧妃却双目赤红,如魔怔了般,嘴里的腊八粥都是苦的: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其实这次朱雄英的痘症实乃人为。当时太子似乎对她有所冷淡,不来偏殿陪伴自己,吕侧妃担心自己失宠,将来岂能成大事?
情急之下,吕侧妃暗中走的一步险棋。乘着奶娘告假回家去宴席,偷偷命心腹孟姑姑和娘家人商量计谋,设了连环计,先在奶娘饮食里下药,使其上吐下泻,不能当日回宫。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和奶娘里衣一模一样的痘衣掉包了。
奶娘少时是出过痘的,因而穿了痘衣也无妨,药力消失后病愈回宫,整日伺候朱雄英,朱雄英果然染了痘症病倒了,孟姑姑又偷偷把痘衣换回来,毁掉证据。
奶娘浑然不觉被当枪使了,全家跟着送命。
吕侧妃就是想借刀杀人,弄死占了嫡、也占了长的朱雄英。如此一来,她的儿子朱允炆至少占了一个“长”字。
难道这真是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