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其他类型>半生为奴> 第44节

第44节

  江春来访时,容与正备下了锡制玲珑汤瓶,油滴茶盏并御赐的建州龙团。
  他双目炯炯打量容与,见他只着一袭青衫,一身恬淡,不由拱手笑道,“一别数年,大人风采依旧。江某人却是老了。”
  容与含笑请他坐了,寒暄过后,一壁吩咐林升煮水,一壁笑问江春,“江先生可还记得那一年,曾向我提过的建议?”
  江春微眯起眼,似在回想,“大人是说,在下建言,希望朝廷能许我等在两淮长久贩盐?”
  容与颔首,“不知道江先生如今对这个提法,还感兴趣么?”
  江春略一扬眉,不动声色的问,“大人此行,是带了皇上的旨意?实话实说,在下自然是感兴趣的。不过现如今嘛,怕是大家伙都知道,朝廷正需用钱。若是让我们盐商帮着救灾,原本我们也是义不容辞。”踌躇一刻,他继续说,“只是赶上这个节骨眼儿,忽然旧话重提,朝廷的意思,倒是有些令人猜不透了。”
  大商人的嗅觉果然敏锐,猜到圣意和他此行的目的,既然胜券在握,索性要摆开架势,讨价还价一回。
  容与淡笑,“我来凤阳前,朝中是有人建议,让我找你们这些大户纳捐,可我没答应,朝廷还不至于穷到那个份上。咱们一码归一码,道理上还该算是朝廷恩典,也是为了日后盐务管理起来更方便,是有利于咱们双方的好事。所谓世袭,那可是多少人眼红盯着的好买卖,皇上也是想趁我在凤阳,赶着把这事办了,回去便好跟朝中百官交代,如此而已。”
  “哦?”江春慢悠悠道,“可是江某听说,太仓银已然告罄了。”
  容与抬眉一笑,“江先生这是道听途说了。偌大的太仓,若说连银子都没有,那就像我说两淮的盐场一粒盐都不剩,一样不可能吧?何况,今岁两淮盐运司还罚没了两万余盐引,就是拿这笔钱也大略够救灾一用了。”
  江春狐疑的盯了他半天,见他面上一派轻松,不免讷讷点头,“那许是江某听岔了。话说回来,朝廷这次真的许我们世袭盐商?”
  容与抿了抿唇说是,“朝廷的意思,是往后将盐商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一纲行税引,九纲行现引。册上有名者具有世袭行销权。其后,朝廷不收盐,盐户将应纳课额,按引缴银。朝廷只卖引,盐商自行赴场收运。如此一来,对你们是不是更便利?”
  江春合计着,缓缓点头,听罢直抒胸臆,“那么请问大人,朝廷开的什么价呢?”
  伸出两根手指,容与回答,“二十万两。”
  “二十万两?”江春立即挑眉,“一个盐商二十万,单是两淮一处,就能有二百万两的收益。恕江某直言,朝廷这算盘,打的比我们盐商还精啊。”
  容与笑着应他,“江先生说笑了,这账不是这样算的。二十一个盐场里,两淮占最大,每年赚得的银子超过一千五百两,可盐税最多也才二百五十两。朝廷如此让利,藏富于民,盐商才能富甲天下,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见他半晌不语,容与耳听着汤瓶中滚水的声音,示意林升向油滴盏中注汤,不多时,茶盏中呈现云雾状的乳花,待乳花破灭现出水痕,容与方将茶盏递至江春面前。
  “听大人的意思,朝廷是不会增加盐税了?”江春沉默许久,忽然问道。
  容与摆首,“不会,皇上没有这个打算。”
  江春轻叹一口气,似有些释然,“哦,那便好。倒不是我跟大人诉苦,盐商赚得多,名头响,花销也重啊。有时候咱们府衙上要置办些贡品,地方上出了点灾荒,不都得我们出钱么?”
  他隐晦的说着需要打点官员这类事,容与遂笑问,“如今好些了罢,两淮转运使阎继,可是出名的不会向别人伸手的人。”
  江春很不以为然,“阎大人钉是钉铆是铆,自然有好处,可是有些时候,太过认真了,别人不舒服,自己也难做。大人这般睿智,应该晓得江某的意思。”
  这个道理不难懂,贪官虽贪,但好在有所图,大家都为钱,尚能绑在一起求发财。若是太清廉了,让别人没空子钻,妨碍人家赚钱,不免更加惹人生厌。
  江春端起茶盏,复又放下,有些踌躇道,“大人刚才说,不会加赋,恕江某唐突,这话可真么?大人果真能知晓圣意”
  容与含笑不答,只示意他饮茶。他无奈蹙眉,再度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眼睛忽然一亮,有些好奇的盯着茶叶看了一会儿,又尝了一口才迟疑的问,”大人这茶,可是建州龙团?”
  容与颌首,江春愈发不解,“这茶一向名声在外,听说还是供奉内廷的,江某偶然从朋友处得过一些,可回家一冲泡,却觉得味道发涩口感十分寻常,自那以后便将它束之高阁了。如今在大人这里喝到,不想竟是甘甜清爽,难道以往江某喝到的都是西贝货不成?”
  扬唇一笑,容与向他解释原因,“所谓好茶还需配好水。建州龙团确是内廷贡茶,我随身也只带了这么一饼,并一瓮的玉泉水。答案么,就在这玉泉水上。”
  “玉泉水?”江春目光如炬,“这玉泉水,不是号称天下第一泉么?一向仅供皇室专用的?”
  容与神情怡然,毫不在意的边品茶边说,“是啊,这是我临行前,皇上特意嘱咐我带的,说怕我喝惯了这水,在外头喝其他的倒不习惯,我嫌麻烦也就带了这一瓮而已。”
  趁江春满眼惊讶之际,容与微笑问他,“江先生刚才是不是问,我能否知道万岁爷的心意?”
  江春登时一愣,咽了咽吐沫道,“林大人年少有为深得皇上信赖,倒是江某多此一问了。”随后自嘲一笑,“恕江某再饶舌一句,大人上次在扬州,我曾多次想要拜访大人,听闻大人喜好书画,我也曾觅得一些不菲的古画,想要请大人一道赏鉴,为何大人不肯赐见,不给我这个机会呢?”
  容与满目云淡风轻,却不失诚恳的笑道,“不是我不肯见江先生,而是见了您一个,总不好不见其他人。每个人都带着些他们认为我应该喜欢的东西,我也是应接不暇。不瞒先生说,那些东西,我未必不喜欢,只是,我实在不缺。”
  江春怔了怔,再度盯着他,愈发觉得此人眉目清秀,自有一股秀逸雅致。此刻室内光影流转,映照在他脸上,更衬得肌肤如玉,通身的气度浑不似卑微内侍,反倒更像是出身诗礼人家的清贵公子。
  这样一个人,也难怪,会如此得蒙圣眷。
  便在双方各自沉吟的当口,厅外快步走进一个中年长随,那人行至江春身后,火急火燎行礼道,“老爷,不好了,太太传信来说少爷又把西席先生赶跑了,让您在徽州府这边再觅一个师傅。”
  “什么要紧的事,非要这会儿来回。”江春回首呵斥,“越发没规矩了,还不快出去。”
  那人听他喝骂,一耸肩连忙退了出去。江春对着容与摇头,讪讪道,“让大人见笑了,家中仆人没有规矩,我们商户人家,毕竟是不能和为官做宰的比啊。”
  这话让容与听出一些弦外之音,心念一动,顺着他的话说道,“徽州文风昌盛,士人辈出,为令公子在此地寻一个先生当不是难事。江先生注重子弟教育,这便和仕宦大家诗礼之风类似了。”
  “不同,大不同。”江春一径摆首,长叹道,“徽州山穷水浅,土地贫瘠。历来子弟想要出外发展唯有读书入仕,仕途不通便只能入贾,似我这般。可即便家资万顷又如何,士农工商,商贾只能排在最末,终究还是输人一等。所以江某才着意培养族中子弟读书,怎奈何犬子顽劣,不堪教化。江某想要光耀门楣的抱负,到底还是要落空了。”
  容与状似不经意般缓缓说,“令公子毕竟还年轻,未能领会江先生一番苦心。其实朝廷也有不周全之处,像先生这样在大灾之年肯为百姓慷慨解囊的义商,是应当给予相应的封赏。”
  话音刚落,江春神情陡然一震,目不转睛凝视他,“大人此话当真?若江某出资赈济灾民,朝廷会嘉许江某一个官职不成?”
  容与轻笑了下,“此事合情合理,为何不当真?”
  江春瞬时露出喜色,当即表示,“那江某愿再出资五万两,以安抚凤阳府水患之急。”
  “先生稍安勿躁。”容与微笑摆手,“此事还须呈报朝廷,待皇上恩准之后,我再知会先生亦不迟。”
  江春微微一愣,神色中满是急切,“是,是。那么江某便等大人的好消息。相信以大人之能,定不会令江某空欢喜一场。”
  犹是一场交谈,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形下结束。容与一直保持微笑送走江春,待他离去,返身回至厅中,便听到林升长长一叹,“刚才还谈笑风生,人一走,大人就愁眉苦脸上了。”
  容与不禁一晒,“这么明显么?”
  林升连连点头,不无忧虑,“大人真打算给他捐官?国朝此前,可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呢。”
  容与坐在圈椅上,倦倦道,“国库空虚,太仓银告罄,这些都是真的。军需、河工、赈灾、营田开荒、海防处处都需要钱。一旦边疆再有战事起,或是再有大灾至,朝廷便是捉襟见肘。既然这些大商贾对官爵有所图,我也就趁此机会,为朝廷多纳些钱罢了。”
  “大人这话是安慰自己吧,您也知道这事一定得挨骂,不是挨皇上骂,而是挨那些言官们骂。可恨他们天天坐在京里锦衣玉食,专盯着人错处,骂完这个骂那个的。真应该派那些人来赈灾,来看看老百姓要是没钱活不下去是个什么情形。”
  林升愤愤不平一阵,复又问他,“那方才江春说他要捐五万两,您干嘛不直接收下?还那么谨慎,说等皇上准了才行。就是皇上日后不准,您收了他赈灾的义款又能如何,他还敢去告您去不成?”
  容与被他问的一笑,“事情没办成就收下人家钱财,岂不成了巧取豪夺?”
  “那您觉得皇上会准了这事儿么?”林升谨慎觑着他问。
  这正是容与忧虑的,直觉告诉他,沈徽定然会理解并同意他的做法,可随之而来的呢,却是那厢,他要独自一人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
  晚间回到房里,铺陈好一张空白的奏疏,详陈下捐纳一事的想法,和捐纳方式,斟酌良久,容与还是在起首第一句话,着重写下:“乞不为常例。”这五个字。
  第74章 扫地出门
  不出意料,沈徽发还折子,准了容与奏请事项,并以一句:“厂臣所言,皆救荒防患急务,悉从之。”阻挡了来自其余人等的诸多质疑。
  接下来的事,也就顺遂多了,容与命林升将捐纳的官职,及所需花费一一列出,张榜公告。
  其实他所拟官职皆为虚衔,更有一部分仅为封典,即授予捐纳者祖先恩典荣誉,并不予其本人任何真实官职。
  然而即便如此,依然引发朝野一片哗然。这年中秋之时,他收到了两淮都转运盐使阎继派人送来的十万两银票,言明这是他与户部商议之后经皇上恩准的,专门用来赈济灾民的两淮盐引税,并让送银票之人转述他的话给容与听——既然不缺钱了,便请厂公大人少卖几个官吧。
  赞不理会他的讽刺,只这笔烫手的钱,容与却是不能要。两淮盐税,历来如同漕粮一样,轻易绝不得擅动。
  只是不知沈徽为何会同意阎继这么做,也许是拗不过他执着的性子,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拜访他的机会,当面锣对面鼓的把想法说清楚。
  所以这一次阎继没有拒绝见他。容与在花厅等候,打量厅中一应陈设简朴,并无一件玩器摆设,看来阎继其人,果然如传言中那般不喜外物不饰奢华。
  及至见了面,他也省去那些客套寒暄,直截了当的问,“敢问厂公,你定要见我,所为何事?莫非是日前送上的盐税,还不够厂公以解燃眉之急?”
  容与将银票呈给他,诚恳道,“阎大人误会了,林某是来奉还盐税。两淮盐,历来是国税重中之重,轻易不能挪作他用。林某已筹措足额赈济银,自会和皇上说明此间情形,请大人还将这笔钱交予户部即可。”
  阎继看着他手中的银票,一脸肃然,“厂公所说的筹措,除了卖世袭盐商所得,便只剩下卖官了吧?卖官鬻爵!想不到国朝竟然开此先河,而且还是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亲眼见证,阎某人真是三生有幸。”
  容与平静摇头,“事从权宜。户部的情况,大人应该清楚,若说这一场水患不足以拿不出赈灾钱粮,可日后呢?林某并不敢卖官鬻爵,所捐纳的皆是虚职,且这些富贾们为朝廷赈灾出了力,原本也该给予一些奖赏。阎大人坐镇两淮,不能只眼盯着富庶的扬州,还要多想想辽东、西北,治淮、治黄等等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
  “厂公未雨绸缪,真是替朝廷赚钱的一把好手。”阎继牵了牵嘴角,眼中却疏无半分笑意,“那么我想请问,两京大内一贯号称有十万内宦,如此庞大的人群,却多为人浮于事,虚耗财力物力,为何不裁减了去?如此一来,每年倒能省俭出不少银子。”
  这话倒是切中要害,只可惜这项积弊原是古早遗留下来的,绝非一时就能解决,容与坦言,“国朝宦臣的人数是立国之时便定下的,历来也是由皇上亲自裁夺。林某对此也不敢妄议。”
  “怎么厂公又谦虚上了?”阎继横眉一笑,“当今朝堂,还有你不敢议之事么?天家不饰节俭,以举国之力蓄养如此多家奴,难道不该进言劝诫么?”
  容与微微颌首,依旧真诚道,“大人的意思,是要皇上从自身做起尚俭,这固然没错,可也只是节流而已,朝廷还需找到开源的法子。林某绝不是说捐纳这个办法好,这毕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至于怎么能令国库充裕百姓富足,还有赖于阎大人为朝廷多出谋划策。”
  阎继面无表情的看着他,良久哼笑道,“继无此能为。厂公敛财手段高明,不去户部任职倒是可惜了。你口口声声说户部没钱,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自己却丝毫没有俭省之意。请问厂公大人,你千里迢迢从京里来赈灾,排场可谓不小,听说还带着内廷供奉的建州龙团?”他忽然提高声音,有如质问。
  容与窒了窒,只得据实答他,“是,不过林某并非有意铺张,实在是事出……”
  一句话没完,阎继断然挥手打断,声色俱厉,“厂公那些理由怕也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皇上吧?那阎某人也无谓知道!我这里并没有好茶好水来招待,厂公这便请罢。”
  他这番逐客令下的决然,容与不免尴尬起身,觉得自己脸上大约是红一阵白一阵。无奈之下,也只好向他长揖告辞。
  直到容与离去,阎继仍旧岿然不动的坐在原处,既不相送,更是摆出一副目不斜视的态度。
  “大人又挨骂了?”林升在外候着,见他出来,禁不住嘲弄的叹道,“早就知道会这样,连我都能猜到的事!您干嘛非要自己撞上来让他骂?”
  心里不忿,他不由更加恨恨,“那么多个老奸巨猾的盐商,在您面前儿都是一样好讨不来的,偏生折在这么个腐儒手里,也太便宜他了。”
  回想适才的对话,容与心里倒也没有不快,只对林升解释,“他送了赈灾的银两给我,出于礼貌,我总要亲自拜谒感谢他一下,至于他说什么,我听着也就是了。”
  林升不满意这个回答,不以为然的白了他一眼,又暗暗地撇了撇嘴。
  容与瞧见了,笑对他道,“反正回京里也是要被骂的。不如先习惯一下,听听他们如何骂我,我也提前想好辩驳的话。”
  听着像是苦中作乐,林升复又白了他一道。容与于是笑叹,“阿升,我觉得我是老了呢。这些年下来,脸皮都比从前要厚了。”
  林升终于扑哧一声,乐了出来,笑过一阵,才又敛容道,“您说这个阎继知不知道,他的官位还是您举荐的?”
  容与想了想,“应该知道吧。”
  “那他还这样对您?”林升顿时气涌如山,“就不能知恩图报一下么?”
  容与笑着摇头,“知道归知道,可对于他来说未必是值当高兴的事。他本身根基不厚,一入仕途就得了人人称羡的差使,多少人眼热,背地里不免编排他和我是一党,也许还会说他曾讨好巴结我。所以他更是要对我不假辞色,能远则远。我知他的难处,所以若是有机会也便成全他就好,让旁人看见他并不对我客气,反而更有助于他在世人心中,留下个好名声。”
  林升听了沉默下来,半晌轻轻一叹,“原来大人心里,是这般清楚明白,唉……”
  说话间,两人已是行至虹桥。扬州城,自上方寺至长春桥为草河,从便益门到天宁寺为城北,瓜洲到古渡桥是为城南,而小东门至东水关号称小秦淮,而中心处则皆会于虹桥。
  所谓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此时虽为深秋,天气晴好,不甚寒凉。城中人三三两两皆来游湖。湖中各色画舫林立,连名字也取得颇为绮丽,有叫流霞,鸣鹤;也有唤春螺,云淡;还有叫青雀舫,百花舟的。
  只见前方岸边正聚拢了一群人,将前路都堵了大半,有人指着湖面上,一艘名为烟艇的小舟,“来了来了,匡生的船来了,且看他今天要吹什么花样。”
  林升见有热闹瞧,顿时把方才那点子不忿抛到爪哇国,随着众人往前拥去。容与也向湖中探看,见那小艇上独坐了一个长须老者,手持一杆水烟。端看举止相貌,不似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半晌那老者燃起烟,先吸了一口并未吐出,再吸了一口仍不吐出,一连吸了十数口,全不见一丝烟气外露,众人见状已是轰然叫好。鼓噪声还未消,却见老者口中缓缓冒出一股白烟,烟气似有若无,渐渐地,连成一道直线飘飘然直升半空,于空中盘旋一阵,忽地化作一团,白雾凝结在一起,好似妇人头上发髻。
  众人看着啧啧称叹,就在指点间,那烟却由白色慢慢转为淡青色,再看那发髻也变了形状,好似远山含翠,绵绵不绝。
  此时恰有一阵风拂过,那青山陡然间变做一个须眉仙人的模样,其形甚为清晰,连仙人衣袖随风飘展的褶皱都纤毫毕现。围观众人有拍手叫好的,也有被此神技惊得目瞪口呆的。
  众人还正陶醉于观看仙翁,那烟又缓缓地变了颜色,越来越深直至成为一团墨黑,点点升起在空中又化成一顶黑云,恍若山雨欲来。
  围观者叫好得声音连绵起伏,都在等待接下来,烟雾又会变出什么花样,只见老者向空中吹了一口气,蓦地里,风生烟散,黑云消失的无影无踪,一缕沉烟缥缈无形,再难觅得半点踪迹。
  岸边观者俱为那老人的吹烟之术颠倒,有人先声夺人,已开始向湖中老者询问其水烟价钱。这厢还正自热闹,只听前方又传来一阵马嘶声,滚滚烟尘之中,但见数百匹马踏烟而至,奔腾鸣叫,声势夺人。再细看时,竟是各色名马俱备,有雷首良马,大宛良驹,乌孙天马,西域汗血。更奇的是,马颈处挂有各色花卉,奔腾而来时,仿佛繁花似锦灿烂夺目,看得人一阵目眩神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