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穿越历史>十国千娇> 十国千娇 第250节

十国千娇 第250节

  赵匡胤和李继勋几乎要举双手双脚赞同,大伙儿都一个感觉。
  石守信道:“既然赵兄都把他的时间、地方猜准了,咱们何不想点办法,让他竹篮打水一场空,至少让天下人看清这厮的嘴脸!老子让你得意,让你得意……”
  李继勋忍不住问道:“朝里朝外都有郭绍的人,他有手握重兵。何况干这等大事的人,不早早部署周全,怎敢随随便便就准许部下拥立?咱们能有啥法子?”
  赵匡胤来回踱了几步:“郭绍才多深的根基?应该有什么法子的,咱们好好合计合计。”
  第四百六十九章 洞察入微
  因为赵匡胤的脸太黑,复杂的表情都看不太出来,他背着手,在地上踱来踱去。良久才说:“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太妙的法子,我能想到的无非从三面入手。一是让郭绍面临外面的武力威胁,二是内部叛乱,三是损其威信、名声。”
  赵匡胤忽然站住,说道:“李筠……”
  李继勋的脸色顿时一变,他的长子李守恩的脑袋就是被那厮砍下来的;杀子也就罢了,而且李守恩当初是好意去联姻,结果被那厮翻脸砍下脑袋,还送去东京请功!后来李继勋为了稳住李筠不落井下石,被杀了长子却迫不得已写信道歉,说什么犬子无礼才惹李筠发怒云云……实际上李继勋心里恨不得把那厮碎尸万段!
  赵匡胤将李继勋的反应看在眼里,好言道:“我知道李兄心中有气,但咱们得从另一面想这事儿:就李筠那样,像是能坐天下的人?他要是就这么安稳地认命,等着朝廷缓过劲来削他兵权,说不定郭绍想着他在关键时刻没反水、真会放他一条生路,给个富贵。如此一来,李兄的仇就报不了。”
  李继勋气道:“郭铁匠可不是什么仁厚君子,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罢了。他对孟昶等人宽厚,无非是觉得那些人没有威胁了,谁真要威胁到他,他斩草除根眼睛都不眨。”
  赵匡胤道:“李筠就是个狂傲自大的匹夫,他要是没了兵权,有什么威胁?咱们想办法让他造反,便是让他自取死路。既报了李兄之仇,又能让郭铁匠舒坦不了。”
  “上次我与李重进一同起兵,想拉李筠入伙,他也不情愿。现在让他孤军起事,如何能说服得了?”李继勋皱眉道。
  赵匡胤道:“上次是你们之间相互不能信任,别说李筠那厮,李重进和李兄也拧不到一块儿;况且李筠谋反是为了自立,当时和你们一起起兵,李重进做大的资格更高……咱们再想想另一件事,去年起兵时,李筠敢杀李兄(李继勋)之长子,向朝廷表忠心,却又悄悄放走了北汉国的使节。却是为何?”
  石守信听着二人说话,这时也不断点头,嘀咕道:“赵兄洞察入微也。”
  赵匡胤道:“李筠那厮从未打消过干更大的事的念头,但情知自家地盘小兵力少,背后就是北汉国,一直留着余地来的。”
  李继勋道:“赵兄此前不是说,北汉主只图自保,不思进取,他又如何愿意出兵支持李筠?”
  “没有契丹看着河东这块地,北汉国这点人自保个屁!”赵匡胤说道,“只要契丹给其施加压力,给予一些支持,北汉住必听命于契丹。”
  李继勋恍然道:“我知赵兄之意了!辽国现在虽然内部不稳,无心进取,但南院大王萧思温还一直记着仇。”
  赵匡胤冷笑道:“李兄所言极是。辽国宰相多出于萧家,萧思温手控幽云十六州,在辽国也是树大根深的人物;不然他当年在涿州损兵折将,就该被处死了,现在不是什么事都没有?涿州之战,郭铁匠毫不手软,一口气屠了萧思温好几千精骑,萧思温不惦记着那血仇?”
  石守信听罢,又赞道:“赵兄实非池中之物,而今咱们沦落至厮,您还能布局天下,非常人可比也!”
  “唉……”赵匡胤听到赞誉,反而颇有些无奈的口气叹了一声。
  他走到了窗户前,昂头看着窗外良久,头也不回地说:“咱们这些谋略,都是小道。大道已失……”
  李继勋不禁问道:“赵兄所谓大道,是为何物?”
  “大义,人心。”赵匡胤道。
  他说罢,继续望着外面的景象。北风在肆虐,地上的积雪被风掀起,仿佛尘雾一般;头上的云层,仿佛万里涌动,可以化为各种意象,千变万化难以捉摸。
  ……
  南唐国江宁城外,雨花台已被周军占领。郭绍就住在山林上的一座寺庙里,他正在写写画画,奇怪的勾勾圈圈如同鬼画符,文字也是潦草不堪,只有一些人名还大致清晰……李筠、符彦卿、张光翰、慕容延钊、折德扆等等。
  郭绍不太习惯笼统地琢磨形势,他对各方的判断比较喜欢,甚至精准到具体的人名。
  这里面有几种人,除了郭绍身边的嫡系大将主要集中在殿前司诸军,其他的人立场比较复杂。一些是不管谁掌权、谁在东京发号施令就听谁的,但又对郭绍众人有一些好感;而且仅靠战场立功升得太慢,毕竟机会有限,他们也有想法向郭绍靠拢。这类人如曹彬、慕容延钊等。
  另外一些,同样是隔岸观火,但出于嫉妒或是纯属不喜郭绍这个人,心里很高兴看到郭绍倒霉。这等人在形势大好时不愿意轻举妄动,也不愿冒风险,可一旦郭绍遇到了不利处境、就极可能落井下石煽风点火。如折德扆,郭绍就不认为他看自己顺眼。
  更多危险性极大的,如河东昭义军节度使李筠。
  还有更多的手里有权有势有点兵的,大多习惯了上头争权夺利,都是见机行事的人。但因为不熟悉,他们也没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立场,郭绍也搞不清楚那些人究竟怎么个想法。
  郭绍停下笔,揉了揉太阳穴。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挺有名的,郭绍也想依葫画瓢,却又无从模仿……因为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龙袍加身、然后就称帝建国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部署考虑肯定很复杂;以前郭绍没有了解过那么详细,现在自然也无从知晓。但他至少可以确定一件事:一个人“无辜”地就当了皇帝、事前没有极其精心的部署,完全是不可能的事,称帝还能坐稳皇位能那么容易?历史上,从柴荣驾崩到陈桥兵变,这段时间赵匡胤具体做了些什么呢?
  郭绍一走神,便听到了瓦顶上“哗哗哗……”的雨声。这地方,腊月下了很久的雪,没睛多久,这又下起雨来。
  他起身走出斋房,门口四十多岁的老将覃石头微微鞠躬。郭绍没理他,走到了外面的屋檐下观雨,寺庙内的木鱼声“笃笃笃”传来,在雨声中倒有几分宁静之感。
  “啯、啯啯、啯啯啯……”忽然一阵禽类的叫声传来,只有一只的叫声,孤独而高亢,确有几分空灵。那声音由缓而急、由近而远,只一声就没有了。郭绍抬头寻找,却未看见有鸟儿在飞。
  却看到了山下的大片军营。空中雨帘蒙蒙,远远看到军营里成片的“茅屋”;那不是茅屋,而是拿茅草盖在帐篷上的缘故,南方的雨多,周军的油布帐篷在雨水里泡了太久会漏水,于是变成了这么个景象。
  就在这时,见石阶上两把伞出现在雨中。郭绍收回远处的目光,驻足瞧了一阵;旁边的覃石头等侍卫也纷纷侧目。
  一把伞抬了起来,便露出了左攸的脸,左攸立刻喊道:“主公正在外面观景哩!”
  旁边的人也露出了脸,原来是武将曹彬,他忙与左攸一起在湿漉漉的台阶上向这边执礼。郭绍道:“过来说话罢。”
  俩人打着伞继续向这边走。郭绍初时也有点纳闷,左攸和曹彬本来没什么关系,怎么这两个人单独走在一起?稍稍一想,才想起一件事来,吴越军在东线取得进展,左攸就会有意无意地说曹彬立了大功。
  郭绍起初确实没多想,但这时忽然意识到,左攸这是在推荐人,同时也在拉拢党羽。
  不过郭绍对此并不介意,曹彬如果和左攸交好,立场就能向自己靠拢……多助寡助,利弊一目了然,谁还嫌帮自己干事的人太多?而且郭绍也想把左攸提拔起来,可左攸的底子太薄威望太小,他能有一帮人支持也是好事;左攸此人,才能比王朴等差了不少,胜在跟郭绍的时间很长。
  曹彬走到屋檐下,又是一拜:“吴越军从润州出发,从汤山北面,沿大江西进,如今屯兵于江宁城东北。末将出使吴越的使命完成,遂回来复命。”
  郭绍道:“曹将军此番不仅完成出使使命,说服吴越国调动大军出兵,还在多次战役中屡出奇谋,真乃大才!”
  曹彬忙抱拳道:“属下不过是办着分内之事。”
  郭绍一本正经地点头:“左先生常说你好,我也觉得曹将军德才兼有,不错不错。”他说罢留意左攸的表情,果然见左攸相当受用的样子。
  “咱们到斋房里,沏一盏热茶,细谈如何?”郭绍又道。
  曹彬脸上泛红光,忙道:“郭大帅请。”
  郭绍带着两个人进斋房,径直说道:“咱们先不谈吴越国,等王使君(王朴)到了,你再说。他会为吴越国诸人建立档案。”
  曹彬听罢点头应允。
  左攸道:“南唐国已经这副光景了,怎么还不投降?”
  郭绍道:“李煜派人刺杀我,心虚。不过南唐国也真是有忠臣,否则四面楚歌,投降不投降真就由不得李煜了。”
  第四百七十章 江宁(一)
  及至旁晚,王朴还没上山。于是左攸和曹彬就告辞离开了。
  郭绍送他们到斋房门口,顺道从屋檐下去另一间屋。雨还在下,水顺着瓦间成柱留下来。郭绍发现房门只是掩着,随手就推开,便见一个穿着素衣的貌美女子跪坐在佛像前的蒲团上。她是周宪,虽然此时去掉了所有的首饰,脸上也不施脂粉;但她秀丽洁白的脸上那种娇美,就是尘缘未了的样子。
  青灯、古佛。不过蒲团上的女子确实体态婀娜,胸脯饱满,跪坐的姿势让裙子绷紧,更把圆润的臀部线条给凸显了出来。她正闭着眼睛,长长的睫毛在微微颤抖,光洁的嘴唇轻轻动着仿佛在默念这什么,手上在数着一串佛珠。
  郭绍看得一怔,周宪果然堪称绝色,不同的姿态就有不同的风情……她本是南唐国的皇后,但郭绍认为这种姿色的佳人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胜利者。
  “你在佛前求什么?”郭绍开口问道。
  周宪睁开眼睛,回头看了郭绍一眼,眉宇间满是招人怜惜的愁绪。郭绍遂走了过去,盘腿在她旁边的蒲团上坐下来。外面的光线已经逐渐黯淡,小雨还下个不停。
  周宪幽幽开口道:“我对不起王上,更对不起嘉敏……为了自己,不顾嘉敏的死活,不知道她现在怎么了。”
  郭绍好言道:“娥皇临时警示之事,我叮嘱下属暂时没有泄露出去,派人去江宁城问罪也未提及此事。南唐国主理应不知,所以他不该拿娥皇的妹妹怎样,你不必太过担心。”
  “他迟早会知道的。”周宪微微摆头道。
  郭绍想了一番,又听到远处传来的木鱼声,便没对周宪怎样,不多时便退出了房间。
  ……
  天气终于放晴,显德六年(959年)二月,春光明媚,决战终于来临了。秦淮河两岸人山人海,南唐军在北岸,周军主力在南岸,大军沿着河岸延伸,双方人马起码有二十万之众。
  这样大规模的场面,两翼的鼓号声相互都听不见,放眼看去,也看不见远处的情况,郭绍中军没法即时控制军队;各部都有其主将,事先商议好了战术和策略,临时各自应变。
  大将们都分散去了各部,郭绍骑着马在前方的行列之间巡视军队,鼓舞士气。将士们看到他都在大声呐喊,声浪一阵盖过一阵。就在这时,郭绍忽然勒住了马缰,从马上翻身下来。随行的王朴以及诸将都停了下来,纷纷侧目。
  郭绍大步径直走到一个握着虎旗的士卒面前,那士卒顿时绷紧了身体站直,不敢与之对视。郭绍伸手拿住旗杆,交给旁边的军士,然后把那士卒的手抓了过来。
  一双满是裂纹的手摊开,上面布满了洗不掉的积垢,开裂的伤口触目惊心,手掌上缠着一块破麻布。郭绍转头看众人,随从也无不默然。他便亲手把士卒手上的麻布解开,把自己的肩巾撕开,重新给士卒缠在手上。
  “郭大帅……”士卒开口不能言。
  郭绍将刚才的旗杆送还给他,说道:“我不会忘记在战阵上浴血奋战的将士。”
  一员武将顿时举起长枪大喊:“为郭大帅而战!”众军一片哗然,呐喊声愈发雄壮,连远处的人马都向这边观望。
  郭绍翻身上马,看了一眼远方,回顾左右道:“看看将士们的艰难和劳苦,而南唐国主却负隅顽抗,为一己之私,无益地叫更多的人流血!咱们多次劝降无果,唯有杀进江宁城,光复江南!”
  他拔出剑来,大声道:“王师伐不义,天下大统,必胜!”成片的人马中陆续跟着大喊必胜,声威压过了对面的南唐军大营。
  就在这时,忽见左翼前方火光大亮,虽然天上阳光明媚,火光却比阳光还要强烈。
  数艘载着柴薪的巨型木筏从秦淮河西边游来,乘风起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直冲对岸的南唐军水军水寨。那是罗彦环捣鼓的玩意,在皖口用完,现在又故技重施。
  二十三丈宽的木筏,火山一样飘来,顺风起火后移动缓慢,在水面上却是没东西挡得住。南唐军战船挂着帆,掉头就顺风而奔。木筏慢慢移动到了对岸的水寨附近,不多时,火焰蔓延就将水寨的围栏大船引燃,火势更大。
  大团的浓烟在蔓延,炙热的温度覆盖周围上里地,南唐军前方避退,大乱。
  水寨东南边不远处,已经准备妥当的史彦超挥起铁枪,大喊道:“杀!”率先驰马奔出人群,附近的铁骑一窝蜂大叫着蜂拥而上。马群径直冲进河水里,被探明的这块地方的河水恰恰很浅,水深不过马背。骑兵在水里跋涉,到处都在飞溅水花。
  史彦超率先渡过秦淮河,前方烟雾弥漫,南唐军一片混乱。但不知从何处也飞来了胳膊粗的弩矢,甚至都在嘈杂中听得到床弩砰砰的巨响。有人中了弩矢,从马上惨叫着摔倒。史彦超也不整顿人马,径直就向南唐军乱军中猛冲,后面不少精甲亲兵,赶紧簇拥而上。
  附近的南唐军人马一团乱,毫无抵抗。史彦超等人几乎不顾敌兵,驱赶着乱兵径直向北飞奔。人马渡河时比较慢,河道拖慢了后续的马队;前面的人又冲得快,史彦超这股兵马变得好像长蛇阵一般。烟雾里,有来不及跑掉的乱兵,被马上的周军士卒顺手一劈,那兵的手捂在脑袋上,惨叫不已。
  史彦超前锋从乱兵中绕到了东边的大营侧翼,前面如林的刀枪、厚实的方阵,人海一片把他的人马衬得单薄无比。但史彦超根本不顾多寡,带头就猛击南唐军中央大阵的前侧。
  他在军中,仿佛就是大一号的人,比所有人都高壮,气势汹汹。“呼!”一杆通身铁打的重枪,他的手里脱手,向前飞去,不远处一声惨叫,力道十足的沉重铁枪直接破开了一个士卒的盔甲,洞穿了其躯干!一众投枪纷纷呼啸而去,南唐军阵营中丈长的长枪倒下不少。史彦超坐着飞奔的铁马,很快就冲到了敌军列队中,手里重新拿的一杆铁枪猛地插进了侧面一个士卒的胸膛,鲜血乱飚,那士卒被急速的猛力一掀,身体向后猛撞,又撞翻了两个人。
  周围人头攒动,众步卒转头看这边从来的马兵,还没反应过来,史彦超率部已直接冲破了方阵,一击便入。这里的南唐军士气很低、特别不禁打,才没死几个人,一大群人就丢兵器开逃。
  箭矢射在史彦超的甲胄上叮叮当当乱响,精兵没命地扑上来护住了他的两翼,战马在敌营纵横,无人能挡。许多士卒在史彦超还没冲过来,远远地就开始跑。史彦超一脸兴奋,身上全是血迹,左手拿马刀,右手拿铁枪,两把双手使的兵器在他手里轻巧之极,砍瓜劈菜似的完全不顾对方将士什么感受。
  “杀!”史彦超用马刀向南一指,一股铁骑便跟着他向河边的方向迂回冲杀。前方是南唐军的远程轻兵,以弓弩守着河边的人马,少不得掉头无数箭矢招呼周军从背后冲过来的铁骑。史彦超身边的人马损失很多,主要是马匹受伤,丢下了将士。
  但是铁骑一冲到轻兵人群中,就是摧枯拉朽,人群像蚂蚁受了惊吓一样四散。
  ……秦淮河上,大量的周军船只划着船运兵渡河。西面的大火没人扑灭,连河面上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烟雾,空中芦苇烧尽的黑灰簌簌往下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箭矢。箭矢落进水里,“叮咚”作响,水花飞溅,河面真真像在下雨一般。
  这段河有几处浅水,周军的大战船进不来的,运兵的都是些小船和临时征用的各种民船。这边的几艘船甚至是乌篷船,船上的将士拿着粗糙的木盾顶在头顶,因为头上的篷已是千疮百孔,不断有箭矢落下来。
  “啊!”忽然一声痛叫,众军转头一看,正在划船的一个士卒丢下了船桨,手被一支箭矢钉在了船舷上,血染红了木板,他面露痛苦之色。
  外面的喊叫声越来越大,船头的人径直跳进河里,从河边涉水往岸上走。一个小将吆喝着喊道:“冲上去,杀!”一群人把钉着不少箭矢的破木盾丢掉,拿起兵器就往外冲。
  河边的水里、河岸上光闪闪一片,板甲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分外显眼。这股人马是虎贲军左厢张建奎部,甲胄兵器都是步兵最精良的,打前锋的步兵一般都是他们先上。连第三军军都虞候周通也在人群里亲自冲杀。
  河岸上的南唐军轻兵一团乱,周军骑兵在四下乱冲。张建奎部也是部分人渡过河,从水里爬上来乱糟糟一片,却完全没人整顿队列,张建奎提着大斧头已经自己先上了,诸军也便乱哄哄地冒着箭矢冲。
  整个河岸,“冲……”“杀……”的喊声响彻大地,大片的将士向前蔓延,全是乱兵,气势场面却是汹汹如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