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上官惠子和柳咏絮(二)
第三百零六章 上官惠子和柳咏絮(二)
婉儿听着“娼妓”的字眼,她身为女子,自然是觉得不舒服的,她和沈春浅她们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她也知道,她们是大家闺秀的出身,都是极纯洁的女子,婉儿也担心她们别无依无靠,沦入风尘,被男人给侮辱了。
丰臣恭子看着“姚公子”隐隐有些焦虑的神色,她笑道:“公子尽管放心,凭着她们这般顶尖的姿色档次,我自会给她们安排个好去处。”
刘赐问道:“什么样的好去处。”
丰臣恭子仍是笑道:“此前恭子还真没瞧出来,姚公子是个这般怜香惜玉的主儿,公子说这话就是不了解我们同济会的内情了,我们同济会做的这生意还颇为可观,而且是对外洋贸易,倒是引了不少颇有才学的年轻人加入。”
说着,丰臣恭子看了看候在一旁的那几个男子,他们都是年轻人看来都是读书人,如果不是读书人,想必没法对付这一大摞一大摞的账本。
丰臣恭子又说道:“但我们做的这生意又不是那么光明正大,说白了,朝廷是要封禁我们的生意的,所以这些年轻人不免要平日里低调行事,尤其是那些做到我们同济会高层的,难免平日里要隐姓埋名,这就有一个问题,他们虽然颇有才学,又有钱财,但娶不到老婆,或者说娶不到心仪的老婆。”
刘赐听明白了,这同济会必定是吸引了很多读书人加入的,特别是在江南,那许许多多的读书人,最后能考上科举的不过是千人中的一二者,这许多考不上科举的读书人中也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必然不甘平庸,恐怕会有许多人选择加入同济会这样的组织,去冒险求功名富贵。
而这些读书人攀上了同济会的高位,但他们干的事情不是被朝廷认可的,说严重了更是违法违禁的,所以他们在大明的民间恐怕不太抬得起头来,也缺乏人民认可的身份地位,这样的话,他们必然娶不到那些贵族家的闺秀小姐。
而凭他们的身份地位,恐怕又看不上那些农家的女孩,但有姿色,又有贵族教养的女儿又不会嫁给他们,所以娶亲的问题对这些混到同济会高层的年轻人来说着实是个问题。
丰臣恭子笑道:“所以但凡有这样落难的官家女子,我们都是极欢迎的,说实在的,这母女四人这般的档次,怕是要被他们哄抢。”
听到这样,刘赐心下就放心了,这样一来,琳娘和沈春浅、沈夏柔、沈秋恬这母女四人也算有了个归宿,能嫁给同济会的高层,总要好过做这姚家纨绔公子哥儿的玩物。
刘赐点点头,说道:“那就这样吧,这算是你们同济会帮本公子解了一个难题。”
丰臣恭子笑道:“姚公子便放心吧,恭子回头就好生将她们送走,先送到扬州去,让那边的人好生安顿她们。”
刘赐觉得谅丰臣恭子也不敢亏待这母女四人,他便果断地说道:“也别回头了,这就走吧。”
说着,刘赐站起身来。
丰臣恭子不禁愣了愣,婉儿更是愣怔了。
刘赐大咧咧地拍拍肚子,说道:“明天天一亮本公子就启程南下了,你这边别磨叽,这就随本公子上楼去,把她们送走。”
丰臣恭子意外道:“公子为何如此焦急,这深更半夜的……”
刘赐皱眉说道:“跟着我的那车队里头,可不全是本公子的亲信,他们瞎嚼出来的闲话多得很,如果明天被他们看到本公子把这母女四人给送走了,还不知道他们要嚼出什么闲话,最好是今晚你就把她们送走了,神不知鬼不觉的,也省些麻烦。”
刘赐这么一说,丰臣恭子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她说道:“我们每天半夜都有一趟马车前往扬州去送账册,公子如若决定了,倒是可以让她们马上跟着那车队南下。”
刘赐拍拍手,笑道:“那是最好,就这么定了,你们马上安排车马,本公子这就上去叫她们。”
婉儿仍是回不过神来,她不知道刘赐怎么骤然就生出这么决绝的主意,要把琳娘和沈春浅那母女四人送走。
丰臣恭子也是不太反应得过来,刘赐就已经拿起那“司礼监”和“同济”两块铜牌,将那两块铜牌的背面一合,两块铜牌长得一模一样,这么一合起来倒是贴合得天衣无缝。
随着两块铜牌一合拢,发出“铛”的一声金属撞击的脆响,丰臣恭子不禁颤了颤,她才品过味来,这“姚公子”手持着“司礼监”的令牌,同时还拿着“同济”的令牌,这两块令牌其中任何一块,都是不得了的,天底下恐怕还没有人能同时手握这两块令牌。
“司礼监”代表着政权,“同济”代表着财权,尤其在江南,远离了京城,“司礼监”的令牌足以横行无阻,而“同济”的令牌更是比大部分官府的印章都要管用,这“姚公子”拿着这两块令牌去了江南,该嚣张成什么样子?
想到这里,丰臣恭子不禁愣了愣神。
刘赐将两块令牌收进怀里,大咧咧地牵起婉儿的手,就向外头走去,丰臣恭子连忙跟上去。
刘赐大咧咧地边走边说道:“我这就去叫她们,你怎么接她们走?”
丰臣恭子想了想,说道:“到这上楼的楼梯口就行了,我派人接她们走。”
刘赐已经牵着婉儿来到那出门的拐角,那个方才为他们开门引他们进来的那个男子匆匆赶过来,先走进那黑暗的拐角里,再次打开那面伪装成墙壁的大门。
刘赐和婉儿、丰臣恭子走进拐角里,只见那男子正使劲地转动墙角的一个木制的硕大轮子,看来这个木轮子是某种机关,随着木轮子的转动,那面“墙壁”缓缓地挪动,出现一个缺口。
那缺口打开至可容一个人通过,那男子就停下手了,刘赐和婉儿、丰臣恭子从那缺口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