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书屋>书库>其他类型>天行有常> 第100节

第100节

  而且这些异象,在史籍上都是有所记载的。
  柳木枯死又复生、虫食文,都是汉宣帝尚未继位之前几年在汉宫中出现的异象,河中出现载有预言未来的石头,也不是什么少见的事,只不过是这种预言石出现的地点不同罢了。
  原本因为真正地一统天下而心情很好的杨坚,心情不禁阴郁了许多。
  而既然出现了谶语,那么就应当解读它。
  古篆文经过破解,自然能知道它的意思,对于大隋将要二世而亡的未来,杨坚只觉心中怒气翻涌。
  不过他的气不是对着太子杨勇去的,而是对着石册上记载的“失天下”的“炀帝广”去的。
  既然是二世而亡,也就是说,大隋的皇位传到下一代便失去了,那么符合“炀帝广”这个称呼的,没有别人,只有他的次子,晋王杨广。
  杨广一向聪慧,又因为长相俊秀,很得他们夫妻喜爱,但是杨坚很肯定,他现在对太子杨勇很满意,并没有废太子的心思。
  那么杨广到底是怎样登基的?
  又有“杨花落、李花开”之语,思及此语,杨坚就想到了几年前,年幼的皇孙杨俨做的那个梦。
  当时知道杨俨的梦,除了杨俨自己就只有皇后、他以及汉王杨谅,服侍的宫人们可以确定是没听见的,汉王杨谅,他每日的行程都是可以知悉的,根本就没有时间,他的皇后也没有理由无端陷害次子,至于孙子杨俨,先不说他还记不记得幼时做的那个梦,只说这些篆字,以及这精准完整的预言,就能排除他的嫌疑了。
  孙儿杨俨所做的杨花落尽的梦,让杨坚忍不住心中发寒,联想到了史书上记载的唯一一个“二世而亡”的皇朝,秦朝。
  秦二世胡亥矫诏登基,杀尽始皇诸子,若是杨广也似胡亥一般行径,那杨花落尽的预示,以及杨俨所梦的杨花落的顺序,就说得通了!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大家,我是顺应隋唐时期多谶语的大势搞了一回大剧透的作者233333
  莫名觉得这剧透得好爽啊2333333
  第132章 科举
  除了杨广之外, 最让杨坚在意的当然是大隋二世而亡之后取代它的“唐高祖”。
  历朝历代的国号都不是随便想想就能想出来的, 大隋之所以号“隋”,是因为他在北周之时被封为随国公, 又因为“随”有“走”的意思,恐其不祥,因此改为“隋”。
  符合李姓,又与“唐”有关的,杨坚只能想到一个人——唐国公李渊。
  再加上谶语的题目是《桃李章》,李字可解, 桃字何意?若是往谐音的方面去想,“桃”通“陶”,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是为陶唐氏,先封陶地、后封唐地,此字又与“唐”有关。
  而且李渊的名字从水, 也符合他从前做过的水淹长安的梦。
  若是从前的话, 他或许会怀疑名字与“洪”有关的人, 譬如说小名“洪儿”、在与他的外孙女宇文娥英大婚之前被养在宫中的柱国李敏,又或者是李敏这一支的李氏家族的其他人。
  但是现在,有了“唐”这个明显的线索, 杨坚的怀疑对象只剩下了一个人——他的内侄李渊。
  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伽罗的四姐,其父有四子,唯有李渊是嫡出,因此他才会在七岁的时候,越过几位兄长继承了其父的唐国公之爵。
  到了大隋建国的时候, 李渊尚未娶妻,作为李渊的姨父,杨坚对这个内侄也是多有看顾。
  李渊很长时间内都在大兴城任官,如今就在大兴城中。
  前不久皇后还同他说李渊之子窦氏生子,得了一个男孩儿,小字唤作毗沙门,杨坚又派人入李渊府邸颁布赏赐,作为他这个姨父恭贺内侄喜得嘉儿的贺礼。
  李渊之父早丧,作为姨父,杨坚一向对他们家看顾有加,而且李渊的年纪在杨勇与杨广之间,杨坚也是将他做自家的子侄看待。
  杨坚自我评价,倒也确实是个多疑的人,只是不知道为何,他可以确定,李渊现在是个彻彻底底的忠臣孝子,那么日后为何起兵反隋,就令人生疑了。
  杨坚得了谶语,又思及杨俨居然做了一个关乎大隋未来的梦,心中对长孙更是看重了两分。
  毕竟他是大隋天子,才做了关乎大隋未来的梦,杨俨有这样的梦兆,岂不是说明他也是天命所钟?
  只是谶语之中,杨俨显然不是未来的皇帝,他的子嗣之间可能会像前朝一样因为权力而相互厮杀,就让杨坚不寒而栗。
  杨坚将这些事都藏到了心中,不过对太子杨勇更关注了几分。
  太子虽有一些小毛病,放在从前,或许会积少成多让杨坚不满,但是他自从得了谶语之后便时常审视诸子之间的关系,便觉得让嫡长子杨勇做太子是个再好不过的想法。
  其余诸子虽都是嫡子,但违背了长幼之序。
  他从前信心满满,诸子都是一母同胞,绝不会重演前朝旧事,可是若是更易了太子,难保剩下的儿子不会起心思。
  太子杨勇为人宽厚,对弟弟们都很有长兄风范,长宁王杨俨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从小在他与皇后的身边长大,对叔父、姑母们都感情极深。
  若是让杨坚预判孙辈之中最能善待宗室的人是谁,他定会将自己养在身边的两个孙儿提名出来。
  杨俨封王之后,便请从他的例子,在杨昭六岁的时候封其为王,可见他的心性善良淳朴,友悌兄弟。
  杨坚心中积压了一大堆的事,好在大隋开国将近十年,朝中一应事务都已上了正轨,他每日虽心事重重,但依然能将事务整理得井井有条。
  皇后独孤伽罗也知道谶语的事情,但是还有一部分消息,杨坚尚未告诉她。
  到了后来,皇后便强行让他休息一段时间,这谶语要应验还早的很,他们防微杜渐也就是了,又常让两个孙子来陪伴杨坚,用天伦之乐舒缓他的心情。
  却说这日杨坚将杨俨抱置膝上,将自己最近的难处化作其他的问题来问他:“这世间原有一户人家,家境贫困,却兄友弟恭,感情和乐。待到继承了远房亲戚留下的钱财之后,一夕暴富,感情却不甚和睦了。年纪小的几个弟弟日日觊觎长兄的财产,又因是一母同胞,父母不好厚此薄彼,你说当如何?”
  杨俨当即笑了:“不若以那笔横财为本金拿出去做生意,若是赚到了足够的钱财,便将之平分,让兄弟几人分别继承,待到日后,他们是要继续钱生钱,还是坐吃山空,都不妨事了,起初已然公平地均分了。”
  杨坚点点头,若是寻常的人家,这方法自是不错,也很公平:“若这户人家不是贫苦百姓,而是有爵位要继承的世族呢?抑或是当年先秦之时,列国纷争,有王位要继承的国家呢?”
  杨俨便道:“孙儿斗胆,以大隋为例。虽然如今看起来大隋广有四海,可是大隋之外,依然有他国疆土,更有诸多属国存在。疆域广,则一人难治,家中有诸子,则正好分以治之。亡他国以扩吾疆,使宗室诸王出镇,仿姬周之例,与天子同姓者,于九州之外称孤道寡,九州之内,天子御宇称尊,岂不是好事?”
  杨坚听罢,竟愣住了。
  他们这些人家,细数血统,都能数到鲜卑、胡人的身上去,只是从前先辈一直以九州中原之地为目标,竟忘了还可以往外扩张。
  只是这也不是随便想想就能成功的,而且天底下,还有比中原九州之地更为繁华富庶的地方吗?
  不过以两国相争转移内部的矛盾,确实是个不错的方法。
  只是这样,便需要大量的人才,可惜天下依然是士族门阀为主要人才的来源,杨坚纵是希望寒门多出人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啊!
  不料杨俨竟已经说出了解决他心中问题的方法:“阿翁,宫中的人才都是些熟面孔,再不济也是出身世族,孙儿近日读史,只觉得先秦之时许多人才出身寒微,这才是正道。若是天下所有人皆似孔圣一样,有教无类,定有更多的人才为阿翁所用!”
  杨坚叹了一口气:“金鳞儿说的不错,只是经史之书,有许多都是各家世代相传的宝物,如何能让他们交出来?”
  “陈朝被灭,阿翁不是得了一批书吗?若是以皇家之命通传天下,让天下人都能学习,自然就无虞了。”杨俨镇定地说出了这番定会在未来引起巨大震动的话。
  “天使我杨家得此子啊!”杨坚感叹道。
  只是杨俨说的话虽有道理,却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书籍昂贵,贫苦之家如何能传习?皇家纵有大量藏书,又如何将之传播天下?”
  这也是宋朝之前真正的科举制不发达——唐朝虽然已经实行科举,但是和宋明时代的科举制度相比,还有很大的漏洞——的原因之一。
  唐朝之前,科举无常科,而唐代科举虽然比隋朝时期完善了许多——因此学界有许多人认为唐朝才是科举制真正出现的时代——但依然存在很多漏洞。
  唐朝科举允许“公荐”,每到开科之年,朝中权贵便纷纷宴请主考官“知贡举”,向他们推荐心仪的进士人选,以至于唐时科举常常尚未开考,录取的人次都已经预定好了,考试只是走个过场,也就是说,一直到唐朝,依然有察举制的影子存在。
  而宋朝科举制的发达,不仅和它建立之前五代十国的混乱导致世族大批量覆亡有关,还与宋朝白纸的大量推广以及印刷术的存在有关。
  宋时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在毕昇之前,唐末时期,雕版印刷就已经广泛使用。
  毕昇的活字印刷尚且不提——因为在中国古代,只要雕好了版,雕版印刷的时效其实比活字印刷要长,而且字迹也更为清晰、字体整齐划一,只要是经、典一类的书籍,不用担心雕好了只印一次就报废,那可是真正的一劳永逸——只看雕版印刷和白纸的推广,就让宋朝的文化快速地向底层传播开来。
  这也是从宋朝开始才有那么多高官出身寒微的原因所在。
  虽然白纸从东汉就被“发明”出来了——当然,实际上在东汉前就有了,蔡伦只是改进了纸,而不是造纸——但是大规模地推广还是在后世。
  第一次是东晋末,篡位的权臣桓玄下令改简为纸,强行推广了白纸在官方的使用;而宋朝的白纸的大量推广,则是原料的改进,宋时所用的纸原料多是竹,其时大量使用竹纸,与前代的树皮制纸、藤纸之类相比,材料更为易得,制的纸也愈多。
  如果单纯按照历史发展的步骤的话,杨坚纵然有心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却碍于现实条件无能为力,但是谁让杨俨他开挂了呢?
  第一世的时候,学校组织的那种旅游、游览名胜古迹,他曾经见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如何制纸他也是看过的。
  而上一世的时候,他也命人试验过这些方法,希图为自己这一脉增加威望,只可惜最后试验结果出来后,成果只放在那里,等到杨勇这个太子被废以后,更是没了用武之地。
  但是这一世,他可以将这些快速地命人重现。
  杨俨将自己的想法一一与杨坚说了,因着纸张在史书上能找到例子,他也不用费尽心思去找什么借口,杨坚只会认为是他从史书中亦有所悟,能以史为鉴,很是聪慧罢了。
  至于雕版印刷,他只说若是能有东西像印章一样印在书上便把字都印出来就好了,杨坚便闻弦歌而知雅意了。
  杨坚贵为一国之君,他既然已经被杨俨说动,打定了主意,那欠缺的就是将想法变成现实的时间。
  杨坚为人比之杨广,虽也有些急功近利,但程度已经轻了许多,又是大隋的开国皇帝,虽然得国轻易,但完成了天下的一统,权威却是不可撼动的,杨广不能与之相比。
  若是其后的第二任皇帝的话,依杨俨的看法,与其选择一个激进的君主,倒不如选择像他父亲杨勇那样,虽然在武功方面有所建树,但是性格偏于宽仁的君主,这样才能更好地守住江山,而且这样还能更好地贯彻杨坚制定的国策,又不至于太过于急功近利——是的,杨俨指的就是他的二叔杨广。
  至于第三任皇帝,更不用说了,他自己是个穿越兼重生者,外挂这么大,又已经吃过苦头了,还能又一次阴沟里翻船?
  杨俨已经在美滋滋地畅想未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卷的主要目标是打倒杨广同学,不过金鳞儿小朋友开外挂了,所以再搞一件大事以后,这一卷就要完了233333
  这一卷的番外想要去大唐双龙的世界去看一下,我觉得我大概是疯了233333。小天使们觉得怎么样?
  第133章 变天
  开皇十年二月十六, 皇孙杨昭受封河南王、杨楷受封华阳王。
  河南王杨昭是晋王杨广的嫡长子,而华阳王杨楷则是蜀王杨秀的儿子,杨坚于诸多孙儿中, 只对三人特所钟爱, 一个是受封长宁王的杨俨, 另外两个就是杨昭与杨楷。
  其受宠的证据,只看他们受封的年纪就知道了。
  若说他们都是长子的话,秦王杨俊作为兄长,其子杨浩出生的时间比杨楷早, 可是却没有同堂兄弟一起受封。
  要杨俨来评价,自己的阿翁与阿婆最宠爱的儿子是幼子杨谅,最看重的当是他的阿耶杨勇。
  阿婆独孤皇后对晋王杨广,大概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温良恭俭让而另眼相看,不过那也是杨广努力装模做样了多年的结果。
  杨勇这些年出镇洛阳,有了距离, 便不让杨坚因为太子的出众而感到如芒在背了。
  而且又有谶语之言,让杨坚心中总疑心杨勇这个储君最后遭了什么不幸,因此更是对杨勇宽容起来。
  作为太子,杨勇处理朝中政务都是合格的, 在群臣之中的人缘也很不错, 要不然, 前世在开皇十八年的时候,也不会有数量众多的朝臣一起去东宫朝贺太子。
  观以往的朝代,天子尚在而太子坦然接受百官朝贺的, 几乎不存在,若说是杨勇已经不满太子之尊,想要再进一步,朝中的官员要是有许多不服这个太子的话,也不会在朝贺的时候形成惊动天子杨坚的大场面。
  独孤皇后相较于杨坚更为感性,她对杨勇依然有一个不满,那就是府上庶妾过多,至今无有嫡子。
  若不是杨俨自幼养在她与杨坚身边,又很得太子妃的喜爱,一直是充作嫡皇孙教养的,还不知独孤皇后会有什么想法呢。
  二月末,帝旨传到洛阳,召太子杨勇回京。
  太子回京的时候,正值春日。
  从前北周的高官显爵们,就喜欢在这春日晴好的时候玩马球,术语叫做“击鞠”,按照杨俨的理解,就是“用来击打的蹴鞠”,太子杨勇出生在北周末,当时作为随国公之子,一应交游自然也同时人一样,这些年做了太子,虽有些沉迷女色,后来慢慢地转圜回来,将“击鞠”发展成了一大爱好。
  太子好击鞠总比亲近那些庶族女子要好,因此杨坚与独孤皇后都乐见其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